原标题:上海通过评选催生优秀出版品牌 提升新型“编辑力”,让好书“被看见”
“不少编辑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书越来越难卖了。营销越来越难做,旧的办法在失灵,新的有效的手段似乎还没出现。很多人无所适从。”日前,“世纪好书”三周年总结会暨巢峰青年编辑奖颁发现场,优秀编辑代表、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出版总监肖海鸥的一番话引发同行共鸣和热议。如何让更多好书被看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图书品牌,是提升出版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编辑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她说。
眼下,汇聚近300种入选作品的“世纪好书”三周年精品展正在世纪出版园展出。三年来,“世纪好书”评选发布628种图书,通过评选提升了一批优秀出版品牌和编辑团队;不断探索与不同内容传播、营销发行平台的深度联动……随着品牌矩阵日益壮大,沪上出版人始终在思考并践行:积极架构好书抵达读者的桥梁,在AI时代提升新型“编辑力”。
新技术层出不穷,需打磨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承载着前辈辞海人的殷殷嘱托和热切期望。”第二届巢峰青年编辑奖得主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词编辑室主任汪惠民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正影响并重塑着出版业生态,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一个个崭新赛道,正是新时代青年出版人的出彩机会。
当AI技术狂飙,何种“编辑力”尤其稀缺?先后参与《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辞海》(第七版)等重大项目的汪惠民认为,老牌工具书《辞海》在新时代的建设发展,既需要精于文献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学术的人,也需要熟知量子芯片、DeepSeek等时代科技前沿的人;需要善于组织辞书编纂项目的人,也需要善于搭平台构架写代码的人;需要埋头审稿心无旁骛的人,也需要讲得来故事玩得转平台的人。眼下沪上正推进上海主题、古籍、科技三大出版“高峰”建设。“技术与传统并不冲突,鼓励青年去融合跨界,去破圈,发挥想象力,创造新业态。只要愿意投身其中,处处都有施展才干的机会。”他谈到,做编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签重印单。“重印单签得越多,代表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令人满意。”
“我们与作者、读者在创作阅读中的携手共进、相互启发,这些智慧火花成就了每一本好书。”上海人民出版社法律中心编辑室主任冯静策划《民法典》普法活动、“独角兽”品牌系列图书等,在与作者读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愈发体会到法律编辑的社会责任。“好的图书有温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为国家法治建设推进、人民法治素养提升注入知识的力量。”
多位编辑代表谈到,如果说“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出版理念,回应不同时代读者需求,采用新兴技术手段和呈现方式,加快实现出版的融合发展;“不变”的来自对内容质量的坚守,价值导向的引领,专业精神的传承,是将作者作品以最好形式呈现给大众、服务于社会的初心。
融入文化生态,创造有意义的价值瞬间
“出版品牌要融入动态文化生态,通过创造有意义的价值瞬间,为时代做文化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世纪文景公司总经理姚映然认为,品牌是长期建设的马拉松,需要坚持独特风格与价值观,运用多元化载体为消费者造梦。
她直言,年轻的策划人像野草一样扎根在大地上,不断去揣摩都市年轻受众的需求趋向,不断去尝试新东西。在专业化的同时,让产品有通俗化的表达。“我们愿意更早地参与知识生产端的生产,在研究和写作一开始就跟作者一同探讨作品的读者是谁;对哪些主题最有发言权,又有空白点;是突出主题的专业性还是在大众和专业之间找平衡。”姚映然说,最大限度地服务作者,严格严谨的同行评议、高效的刊发和出版流程仍然是不少国际知名出版商最引以为豪的内核。由此,书这一媒介的影响力才能深度融入大文化生态,吸引更多读者。
也有编辑代表积极尝试“图书+”,拓宽出版边界。《深海浅说》《科坛趣话》等获奖图书背后,都离不开第二届巢峰青年编辑奖得主之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学生读物编辑室副主任程着。她认为,科普策划出版尤其需要编辑的身份转变、视角转变,让科学故事贴近大众。比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推出《纸间自然》手工书,将科普与DIY相结合;与同济大学合作,为《科坛趣话》添加配套课程视频;采集《名画中的科学》片段,制作推出“金碧山水”体验课……
相关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世纪好书”在全国表现突出,入选作品在百道好书榜三年年度总榜中占5%,年榜作品综合影响力表现更胜一筹,几乎每三种年榜图书就有一种进入百道好书榜年榜。2024年的224种入榜产品中,有202种进入世纪出版集团影响力前三的细分领域,占比达90.2%。该集团副总裁彭卫国表示,未来“世纪好书”要继续从品牌塑造向品牌传播升级,从产品向作者聚焦,形成“作者-编辑-好书-读者”的生态闭环,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文汇报记者 许旸)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