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直播      |      沪动长三角
“2024第五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在进博会期间成功举办
2024-11-09 15:38:59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狄权责编:冯薇薇

  11月8日,“2024(第五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在沪举办。本次活动是第七届进博会高规格配套活动之一。海内外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探讨“重塑能源新格局,共筑零碳新经济”主题,加强绿色能源国际合作。

“2024第五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在进博会期间成功举办

中国投资协会与14家企业达成“零碳中国”最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作为“零碳中国”倡议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大会上,中国投资协会与包括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4家企业达成“零碳中国”最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贵介绍,中国投资协会聚焦关键问题,开展前瞻性政策研究;在零碳中国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标准体系,并推动标准体系“落地”。如今,中国投资协会已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探索有效合作模式。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曹德标表示,希望未来可以在环保、新能源领域与各方开展全面的合作。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坚定不移地推进能源转型,取得显著成就。”在开幕式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希望各方坚持创新驱动,加速零碳技术突破,深化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机遇。

  “科技与资本携手深度融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指出,能源转型实质是能源生产革命、能源消费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要积极搭建绿色投资的平台,吸引全球资本流向绿色的环保产业,加速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他倡导联合研发项目,推动中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共享资源和成果,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杰同样倡导各方加大国际合作,整合全球零碳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阿代尔·特纳指出,减少甲烷排放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等重要,应尽可能多地实现经济电气化,彻底实现电力供应“去碳化”。华为数字能源副总裁、首席营销官方良周亦指出,能源生产清洁化、消费电气化对实现全球“碳中和”至关重要。在生产端,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高使电力系统面临“双高”挑战,华为的智能光风储发电机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应对新能源消纳的难题,并参与了多项全球首创性能测试与试验。在消费端,华为正推动建设超快充和电网友好的充电基础设施,已在全国340多个城市、20多条高速干线及6000多个服务区部署了50000多个超快充桩。方良周表示,至2024年9月为止,华为数字能源助力相关企业累计生产“绿电”13377亿度,节约用电707.2亿度,减少碳排放6.69亿吨,相当于植树9.14亿棵,促进了源、网、荷、储、车的绿色协同发展。

“2024第五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在进博会期间成功举办

行业专家开展高端对话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介绍,香港目前已汇聚数百家绿色科技企业。她表示:“我们正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业化,包括通过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资助有助于减碳和保护环境的科研项目等。”

  Agora能源转型论坛总干事弗劳克·提斯表示,欧盟和中国将在加速清洁能源转型以及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双方有能力引领国际气候行动和工业脱碳。“如今正是加快共同合作的时刻,我们需要必要的保障措施,才能探索出一些有巨大潜力的合作方案。”

  十一科技高级副院长、华北区总裁、天津分院董事长余才志认为,除国内市场,国际新能源消费市场也存在巨大的投资空间。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作为技术主导型国家,瑞典拥有一些出色的解决方案和产品,能够有效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安娜·索德霍尔看来,除气候问题,资源使用问题也备受关注;产品生态设计等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目前部分循环价值链仍缺乏真正的解决方案。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安娜·索德霍尔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引入相关技术交流的解决方案。”(文/图 于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