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直播      |      沪动长三角
长三角人对于一体化的感知 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3-11-30 10:18:19来源: 上观新闻编辑: 狄权责编:石悦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00x900_cb20211206175533547000 (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三省一市持续推进高品质公共服务便利化,协力勾画民生福祉最大同心圆。即便身在异地,依旧有同城之感。5年来,生活在长三角的人们正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同城生活带来的便利。

  长三角人对于一体化的感知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生命降生,申报户口是头等大事。去年12月8日,在上海工作的江苏籍初中教师周先生在徐汇区漕河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仅用1分钟就为自己刚出生的儿子成功打印了《居民户口簿》信息,成为“长三角区域跨省(市)新生儿入户服务”由“缴旧寄新”到“直接打印”转变升级后的首位受益者。此前一年,长三角区域新生儿入户“跨省通办”落地,长三角区域户籍居民可在实际居住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新生儿入户,无须在实际居住地和入户地之间来回奔波。一年过后,服务再度升级,业务办理时间进一步压缩,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群众。

  不仅是新生儿入户,更多的跨区域政务服务在长三角实现了“秒办”。围绕三省一市开具频率最高的“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和“户籍事项证明”,通过统一证明式样和开具流程,方便群众“零跑动”线上开具,无须再回户籍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并打造了“多地联办”服务,推出9项跨省户口网上迁移服务,避免群众跨省市来回奔波,申请人只需在迁入地派出所办理。今年2月1日,长三角区域临时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也正式上线,苏浙皖三省户籍人员可在上海办理跨省异地首次申领以及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期间,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证的,可按需申领临时居民身份证。

  从原本的“多地跑”到如今的“一窗办”,要让群众少跑腿,就需要数据多走路。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印发《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工作方案》。同年5月,长三角“一网通办”正式开通。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三省一市协同配合,共同建立了“1+1+X”的协同推进工作体系,即1个数据共享交换平台,1套运行管理系统,X项配套制度规范。

  线上单点登录、无感切换、全程网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代收、就近可办。依托同一张网,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间的行政壁垒正在逐渐消除,长三角跨区域政务服务的速度也一再刷新。截至目前,长三角“一网通办”已实现152个政务服务事项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实现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更让人期待的是,这一张网还在越织越大、越织越密。今年,长三角“一网通办”工作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同时探索运用远程虚拟窗口赋能跨省通办,打造出了一批高频示范性应用。

  长三角人的手里现在还有了同一张卡。2022年10月,三省一市同步实施《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统一应用项目达52项,惠及区域2.3亿持卡人员。群众凭卡可办理长三角人社、公安、民政、医保等多领域政务事项,领取350余项待遇补贴,游玩长三角2707个文旅场馆,加载“交通联合”功能的社保卡可通乘全国327个城市(覆盖长三角所有城市)公交和地铁。上海、杭州、宁波、合肥、温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10个城市实现轨道交通扫码“一码通行”。

  医疗保障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也是长三角公共服务一卡通的重要内容。前段时间,安徽滁州人江先生在南京住院,出院时通过刷医保卡,就直接报销了2.85万元的医疗费用。而在过去,这笔钱需要江先生自行垫付,出院后拿着发票,回老家的县医保中心才能报销。

  为了减轻患者负担,早在2018年,长三角地区就在全国率先试点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从首批9个试点地区开始,覆盖区域不断扩大、内容也日益丰富。如今,这项业务已经完全覆盖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

  同时,作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近年来在医保一体化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为了能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示范区在门诊异地就医免备案基础上,将免备案范围扩大至住院、互联网+异地就医结算等方面,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全领域免备案。此外,示范区还率先实现了“医保电子凭证一码通”,参保人在示范区内医疗机构就诊,只需在手机上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就能实现不带社保卡看医保结算,此举大大减少了窗口排队时间和老百姓反复跑腿次数,优化了候诊查询、就诊、缴费、取药等就医全流程。(上观新闻 于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