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联网的“上海制造”将创造“工业分享经济”

文汇报2018-05-07 09:03:52

  原标题:聚焦首届中国品牌日 联网的“上海制造”将创造“工业分享经济” 智能云科之于机械加工业,让人联想起苹果、安卓之于手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智能云科正与一些地市合作,在当地建设打造智能制造的样板工厂。(受访者供图)

  在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机械加工行业,一家上海企业正引领着一种“新玩法”。虽然这家名为“智能云科”的创业公司还不太为大众所知,但听过它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过去十年互联网造就的一些“风口”:比如苹果安卓之于手机,京东淘宝之于商业,抑或是摩拜、ofo之于出行。

  很多人说,如果我国能将消费互联网的成功转接到制造业领域,就会形成历史性新机会。智能云科似乎正朝着这个方向奔跑。它是“上海制造”给予时代的创造性回应,代表了未来的诸多可能。

  “上海制造”的创业味混杂着咖啡味

  仅仅看办公环境,一点都感觉不到智能云科的“制造业基因”:它入驻杨浦区一个众创园区,大开间的办公室,全玻璃会议室,大块的明黄和橙色色块,就像一间活力四射的设计公司。出门,紧邻的是一间24小时便利店,对面是星巴克。但说到咖啡,智能云科总经理朱志浩还是喜欢请客人在公司的吧台前喝上一杯———那是由机器人现场泡的咖啡。

  趁着机械手在忙碌,朱志浩会告诉客人,机器人的操控程序是基于智能云科的工业互联网系统编写的。

  当然,这个系统主要的功能,是控制机床,使得这些“铁疙瘩”能联网、能“对话”。

  在智能云科的监控大屏上有一幅电子地图,以上海为中心,几十根线条射向全国几十个城市,铺就了一张大网。统计数据显示,这张覆盖全国的智能机床网已经拥有联网机床约1.1万台,它们通过网络,与智能云科上海总部进行着频繁的数据交换,目前总服务机时已经超过300万小时。

  某种角度来看,机床和手机有几分类似。早期的手机只是单纯的通讯工具,直到苹果和谷歌分别推出iOS和安卓系统,才全面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同样,在智能云科推出全球首款机床智能操作系统“i5OS”和机床云“iSESOL”之前,机床就像老式手机,功能单一,系统封闭,难以联网。但如今,搭载了智能云科系统的机床每秒可以远程提交1000项运行数据,并根据网络指令完成加工动作。

  智能云科目前是国家首批工业互联网示范单位,它梦想让足够多的机床联网,打造出“智能机床网络生态”。这是一个拥有四个层次的产业体系:在单台机床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的基础上,进而可实现智能车间或智能工厂;当智能工厂足够密集,某个地区就可以基于网络,实现生产力的智能配置,并最终实现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协同。

  机床就像共享单车,设计师是骑车人

  如果把机床当成和手机一样的终端,那么当有足够多智能终端联网,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行业。

  智能云科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互联网云平台,不断搜集、分析每台机床发来的数据,进而可以为这台机床的健康程度打分,并为其定制维护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宕机停产。

  很快,这个平台还会成为一间网店,让工厂来销售他们富余的机床加工能力(就像商户在京东、淘宝上开店一样)。当有足够多的机时、产能被整合到云端,就相当于建立了一座线上线下融合的“分布式工厂”。家具设计师、首饰设计师可以直接向这间既虚拟又真实的工厂下单,就近租用最合适的机床,使得图纸变为产品,并交付客户。

  在这种模式下,设计与制造将更独立、也更协同———创造者将被赋予更多自由,将更少受制于工厂;反过来,由于优秀的工厂可以更开放地与全社会的设计师对接,它的机床也将被更充分地使用———有人说,这种模式下,机床就像是共享单车,设计师就是骑车人,这是一种“工业分享经济”。

  朱志浩说,我国国内现有机床约1000万台,如果能将这些机床的使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凭空”造出10万台机床;按每台机床价值30万元计算,就是300亿元的生产力。

  无论如何,有了智能操作系统和联网机床,制造业的想象空间将被完全打开。而对上海来说,作为整个智能系统与平台的所在地,上海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影响未来的制造业,比如成为制造业的数据中心、制造产能的交易中心和工业品设计营销中心。

  工业互联网专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贺仁龙表示,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也是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支撑。

  终点不断微调,梦想始终不变

  智能云科成立至今还未满三年,目前员工不足800人。它之所以能把制造业引导到互联网的风口,靠的是扎实的制造业底蕴和市场敏锐度。

  智能云科主要股东包括沈阳机床集团、神州数码和光大金控。其中沈机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机床制造企业,也是整个故事的源头———2005年,为解决我国数控机床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沈机集团下决心自主研发。综合考虑上海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海纳百川的开放氛围、以及周边发达的制造业需求,沈机集团于2007年在上海组建研究院。2012年前后,国产数控机床核心控制技术基本研发成功,打破了跨国公司对技术的长期垄断。

  研发的艰辛不必多谈,期间,整个团队不仅在技术上求新,也希望能找准战略目标。

  朱志浩说,机床似乎从来不需要联网,但他们团队却想挑战一下传统。一方面是因为新研发的数控系统难免有些小问题,如果能联网,一旦客户反映出问题,团队就可以通过远程维护快速解决。另一方面,机床缺乏互联网元素的一大原因在于受历史牵绊,跨国公司很难下决心推倒既有技术架构;但对我国来说,在一张白纸上反倒有利于实现跨越发展。

  如果说智能机床研发重在硬件,那么工业互联网和机床云,则更偏重生态体系的打造,两者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完全不同。为此,2015年9月,智能云科在上海创立。为帮助智能云科以独立第三方身份发展,为了让其他机床愿意加入这张网络,沈机集团放弃了控股地位。之后三年间,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徐徐展开。

  智能云科的未来仍没有定型。它可能会很“轻”,比如借鉴互联网“免费午餐”模式快速发展用户,然后择机通过增值业务盈利;但它也很可能变“重”,智能云科正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重镇,选择某些垂直领域建设智能制造样板工厂。

  有人认为,当联网机床突破10万台时,智能云科的发展会迎来一个拐点,这或许会在明后年实现。即便如此,智能云科可能还会再“烧”上好几年的钱,这将考验其融资能力。

  目前要判断这家新兴企业会取得怎样的成功为时尚早。但无论如何,它代表了“上海制造”骨子里一种创新冲动,也为我国制造业的弯道超车提供了一种可能。

编辑:彭丽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