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沪代表:对标国际 跑出政府服务“加速度”

解放日报2018-03-07 09:20:57

  原标题:优化营商环境,既是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也是强烈共识,上海代表委员热议——对标国际 跑出政府服务“加速度”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这一理念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更成为政府与市场的一种强烈共识。对上海来说,要增强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对此,来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阐述了各自看法。

  考核要有“指标”抓手

  “各地各部门都在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改善,在制度、效率、平台等维度上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这些成果仍然是呈碎片化、分散化的。”来北京前,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就做了功课: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在不同指标之下,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标注了精确的分值。他发现,中国营商环境的短板明显存在于几方面。一是施工许可办理表现较差;二是开办企业过程仍需简化;三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不足。此外,公共基础服务水平的“软环境”,同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之间不匹配,也是制约营商环境的掣肘。他还发现,中国在“办理施工许可”“获取电力”等公共基础服务类指标方面排名靠后,提升空间较大。

  这样的指标体系,多少折射出营商环境的短板。但类似指标并非完全普及,不少地方政府、部门也尚未建立起营商环境方面的“指标意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GDP看得很重,这一套指标体系大家已经滚瓜烂熟。相比之下,营商环境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会让发展理念和手势缺乏方向性引领,并让各地的改革显得零散。”邵志清说。同时,仅仅参照国外指标体系,也不能精确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此邵志清呼吁,我国应在借鉴世行营商环境指标、经合组织的贸易便利化指标等成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接轨国际标准,适应我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为改革营商环境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和改革抓手。

  邵志清表示,这套指标体系应当确保科学化,以“企业更具市场活力、群众办事更加便利、社会效率效益最优”为目标,并将开放程度较高、外商投资集中的中心城市纳入对标考核范畴,全面、精准、透明地推动高质量营商环境改革。“设立指标体系,不是为指标而指标,”他强调,“真正的意义在于促进高质量发展,让大家习惯像过去抓GDP那样重视抓营商环境。”

  处理好政商“清”“亲”关系

  “潜在的市场,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常兆华说,对于经商者而言,市场本身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什么欧美国家的企业都往中国跑,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这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他看来,企业看中的市场格局,也包涵了国家对于发展创造的宏观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科技创新、自贸区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都体现出国家的大格局,使得中国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营商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情况,也包括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常兆华说,国内现在的营商环境正逐步向好。他以上海为例,上海海纳百川,有与世界各地交流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自贸试验区、张江科学城建设,更是吸引了大量企业和大批人才。“过去,人们总说上海在互联网等领域失去先机,我个人感觉,上海是一个讲规矩的地方,对于制造业、高科技企业来说,他们在上海可能更有优势。”

  常兆华认为,对于政府而言,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商关系。“总书记讲的‘清’与‘亲’的政商关系,需要把握一个度、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在他看来,目前的政商关系中,“清”有余,而“亲”不足。因为种种原因,“官员有点怕与企业家打交道,回避与企业家交往。”常兆华说,有些官员为“清”而“清”,为了划清界线而划清界线,有点矫枉过正了。

  关键仍是提升政府效率

  未来的竞争,就是营商环境的全面竞争。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胡卫说,对营商环境建设的更高要求,应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我国总体的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提升仍然任重道远。”他举例,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所列的营商指数全球排名,新西兰第一,新加坡第二,中国则排名第七十八位。据该报告的标准,中国在设计行政审批或督办事项上效率较低,而在工商登记、合同信用、资金融通等方面进步很大。

  另一组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十的经济体中,有两个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分别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全球前十改善最多的经济体中也有两个在该地区,分别是文莱和印尼。去年东亚地区25个经济体,超过2/3在过去一年中共实施了45项营商便利度改革。“这意味着,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营商环境竞争特别激烈。”

  胡卫认为,中国要由过去偏重追求政策“洼地”,转为倾力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高地”,就需要对照国际最高标准,重点提升政府效率。“营商环境的关键仍然在政府效率,目前改革重点都在机构简化或者机构联合办公,而国际高标准往往要求提高保护标准、维护公平秩序、严格透明执法,重在整平竞争场所。”胡卫说,政府要改变“管”的思路,不论是事前管还是事中事后管,在大多数领域政府应当进一步转变为便利、观测、维护的角色。“改革的突破口可以放在许可证的大幅减少与整合和需审批事项的流程便利化,这两项都需要上下条块联动。”

  办事跑出“自贸区速度”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浦东新区将“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作为抓手。全国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类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

  据介绍,“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在浦东新区试点的重要任务。从2016年试点以来,116项企业市场准入审批事项中,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实施告知承诺三类分别为18项、5项、34项。从改革成效看,2016年和2017年浦东新区纳税企业分别比2015年增长9%和29%。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的企业满意度调查显示,认为改革后办理许可便利化程度较高的占比85%,对行政审批改革满意的企业达到92%。举个例子,通过取消审批事项,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从改革前的10家增长到目前的238家,这充分显示出改革给市场带来的活力。

  杭迎伟说,浦东要全力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力跑出自贸区速度。他举例说,以开办企业为例,要跑出自贸区速度,我们现在提出在名称库选名的当场办结,企业变更事项当场办结,需要核名的2天办;贸易通关跑出自贸区速度,95%的海运货物2天内实现入关,95%的空运货物12小时内实现入关。到2020年,全部以小时计;项目开工也要跑出自贸区速度,我们分方案出让的投资项目,24个自然日拿到施工许可证,不带方案出让的投资项目,80个自然日拿到施工许可证。不动产登记也要跑出自贸区速度,5个自然日内实现取证。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