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沪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 吃元宵体验传统文化

东方网2018-02-24 09:06:03

  原标题:沪中小学生迎来开学第一课 吃元宵体验传统文化

  2月23日,本市140万中小学生及大部分幼儿园迎来开学第一天。新学期第一课特别丰富,既有吃汤圆、赤豆糕,品尝舌尖上的上海;也有画糖画、扎风筝、扎兔子灯,体验中国传统风俗。而家长与萌娃分享童年经历,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成为今年的新亮点。

  分享中感受40年变化

  “以前坐飞机需要介绍信,现在拿起行李说走就走。”这是一位家长在给小学生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外国语小学里,同学们通过校园电视台正在收看“开学第一课”。这一次上课的不是老师,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他们通过分享童年经历,讲述行业变迁方式,介绍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斑驳老照片,展现了上世纪老上海人最熟悉的上海牌汽车。从事汽车行业的家长戎爸爸,介绍了汽车工业的变化。从上海牌轿车年产2000辆,到2017年上汽集团产量693万辆,汽车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如今电动汽车、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也正在飞速更替。大队辅导员史老师介绍,开学第一课的内容经过多次推敲后确定,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改革开放同龄人的成长,改革开放的精彩镜头三大板块。通过分享,让孩子们了解这段历史。

  安全读本走进幼儿园

  “小朋友们,知道我是谁吗?”“警察叔叔。”昨日,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一支队支队长沈雁辉来到位于普陀区的豪园幼儿园,一句提问拉开了“安全第一课”序幕。现场,30多位小朋友围成一圈,手中拿着刚刚发放的《幼儿公共安全小知识》。

  沈雁辉将安全教育融入提问中:“如果有陌生人敲门,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开门。”“应该看看猫眼。”“可以问问他是谁。”小朋友纷纷起身抢答。“没错,碰到不认识的人千万不能开门,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来开门。”沈雁辉趁热打铁,讲解了相关注意事项。在金洲小学开讲的“安全第一课”上,安全读本上还出现共享单车骑行安全、烟花爆竹禁燃放等知识点。

  金洲小学校长潘阿芳告诉记者,以读本为桥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学校教育最终实现的是家长与学生“大手牵小手”后,安全知识的双提升。

  公共安全读本中首次提及涉及儿童的性侵害防范知识,以漫画插图形式传递“对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身体接触要勇敢拒绝”、“背心和裤衩覆盖的地方别人不能碰”等内容。对此,沈雁辉表示,防范意识要从小树立。

  “一带一路”你知道吗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将课堂搬进了上海科技馆,在这里开始了新年第一课———“你不知道的丝路,‘一带一路’五年影像展”。本次展览旨在推动青少年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切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以及国家责任心。影像展以图片为主,视频为辅,并引入VR、魔墙互动平台系统等高科技展示手段,突出丰富性、趣味性、互动性,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一个了解“一带一路”的文化教育平台。

  听着馆方讲解员的讲解,学生们不时发出惊叹声,感叹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看到习主席配音的“大道之行”影片时,学生们亲切地叫着习爷爷,认真地驻足观看,看到周边国家在伟大的祖国带动下经济文化水平稳步提升时,学生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吃汤圆、赤豆糕、开口笑、烧麦、粢饭糕,品尝上海美味;打弹子、扎灯笼,体验中国传统风俗。开学第一天,中原路小学组织了一场热闹非凡的“游园会”。结合“扎染”特色课程,非遗传承及上海地域特色,通过“游园会”形式组织了30余项民间活动项目,让孩子们过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年,开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新学期第一课。

  静安区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开学前就忙碌起来,计划和筹备了元宵庆祝活动。除了“包汤圆”、“做灯笼”、“猜灯谜”、“拉花灯”,今年还分发了新年福袋,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体验节日的快乐。

  绿色护校保障安全

  为确保开学期间本市道路交通有序和师生出行安全,全市公安交警部门出动交警和交通辅助管理力量3500余人次,在地处复杂路口、路段的370余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安排护校民警及辅助管理力量500余名,积极做好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

  特别对地处复杂路口、路段的学校,落实充足警力或交通协管员开展“护校”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对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道路交通秩序乱点及交通违法、交通拥堵多发点的执法整治,严查严处车辆超速、闯信号灯、违法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对校园门前乱占路、乱设摊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联合执法管理,对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开展排摸、梳理,并在征询师生出行意见的基础上查漏补缺、不断完善。

  昨日,全市中小学生迎来开学第一天。笔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据初步统计,93%以上的公办小学都为确有需求的学生开设了晚托服务。

  2017学年开始,市教委在全市小学逐步试行放学后“快乐30分”,即在校小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公益活动,一般每周安排4天,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学校不得强制学生参加,不得集体学习新课或进行集体补课。“快乐30分”结束后,为学生继续提供看护服务,并鼓励和支持适度延长放学后看护服务时间。“快乐30分”可选择部分学段、年级、班级先行试点,开展书法、美术、阅读、游戏、体育锻炼、科学小实验、社团、完成作业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差补缺,让学生经历实践与探究的过程。

  近年来,不少区秉持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小学放学后看护服务,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据悉,长宁区于2017年实现开展晚托服务公办、民办小学全覆盖。如今,该区平均每天参与学生占总人数的30%左右,最多时达到50%左右。长宁区已基本形成以课程活动为主要形式,补缺补差为个别化补充,爱心看护为基本保障的多形式结合模式。全区开设了“3D打印”、“围棋小课堂”等702门“快乐拓展日+”课程。长宁区各小学还根据自己的办学需求,通过购买武术、游泳、足球等特色课程、集团教育资源共享、自主开发等方式进行了校本化实施。有学校调研发现,开设“快乐拓展日+”课程服务后,原先30%的孩子放学后直奔社会机构,现在已有一半“回流”,更加愿意参加自己学校的课程活动。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