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沪“一区一品”独特标识“辨”出各区性格

解放网2018-02-12 14:21:38

  原标题:“一区一品”,独特的文化标识“辨”出各区性格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上海,16个区,近2500万人口。漫步在这座文化大都市,一张张各具特色的“名片”,令人很容易辨识出各区乃至各街镇的文化性格。长宁区集聚了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等多个专业舞蹈学校和院团,区域舞蹈资源聚起世界舞者。青浦区是上海水源地,谭盾“水乐堂”与“朱家角音乐节”令音乐与水完美融合。宝山区、嘉定区挖掘在地传统文化,前者的罗店龙船、张庙排舞等非遗文化各具特色,后者一一诉说嘉定建县800年的故事。一区一品,正在培育上海各区独特的文化性格。

  以水为文,勾画城市风景

  上海,长江入海口,临海之地。它的文化发展显然离不开水文条件的勾画。河道、码头、港口,为上海文化描绘出一幅风景图。

  青浦区河江交错,湖荡群集,是上海的水源地。随着文化的注入,水乡正在与音乐、阅读、文创发生奇妙的碰撞。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节中节”,每年的朱家角水乡音乐节,在小桥流水与摇撸声中为市民奉上视听盛宴。谭盾的水乐堂也建在水边,常设剧目《天顶上的一滴水》,用水把古今中外的音乐元素融为一体,是青浦文化的一大品牌。而在朱家角放生桥南岸,去年新开了一家“只卖一本书”的角里书房,附近的河岸边,每周有一场手艺人云集的水岸市集。“水文化是青浦的特色,针对古镇旅游的特点,我们加入音乐、文创、阅读元素,想让这里的文化味更浓郁。”青浦区文广局局长周思琴说,未来,在放生桥北岸,还将利用旧粮仓改建文化艺术中心。

  如果说青浦是“水乡文化”,那么黄浦江虹口滨江地区则以“码头文化”见长。这里曾是航运码头较为集中的区域,一度云集黄浦码头、杨树浦码头、汇山码头、华顺码头、公平路码头、高阳路码头、外虹桥码头、扬子江码头8个码头。近年来,虹口区在这里大力打造码头文化街区,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北外滩滨江共享书屋、建投书局等文化空间相继落户。建投书局如今是沪上知名的“网红”书店,它的所在地是原先的上海港码头作业区。去年,建投书局创设了JIC讲堂和建投读书会两个品牌,许多讲座内容都与上海港开埠有关,吸引了大批市民。

  位于上海北翼的宝山区,濒长江、临东海,堪称上海的“水路门户”。有着“东方之睛”美誉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是亚太地区最为繁忙的国际邮轮母港。每年夏天,上海邮轮旅游节亮相宝山,吸引数百万名中外游客。“宝山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自由开埠的地方,有着第一座官方建造的航标。这朵‘浪花’就是宝山的标志。”宝山区文广局局长王一川形容,“宝山要在创新文旅、文商融合发展中激发文化创造,彰显宝山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向内寻根,挖掘街区资源

  在打造“一区一品”时,各区向内寻根、寻灵感,老建筑、街区的文化意义被重新挖掘,区域内文化名人、文艺院团资源被进一步开发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区域文化特征日益凸显。

  刚结束捷克现代芭蕾《黑与白》、英国嘻哈舞剧《雾都孤儿》、瑞士舞蹈剧场《合伙游戏》等10部世界级舞蹈作品的演出,新的一年,位于虹桥路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又相继迎来《流量》《万物生》《野斑马》《朱鹮》等多部原创舞剧。舞蹈正成为长宁区最重要的区域特色。

  虹桥路聚集着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及附属舞蹈学校等“两团两校”的专业舞蹈力量。在此基础上,2016年10月,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落成开放,为舞蹈爱好者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演出;全国“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也连续四度落户长宁。“虹桥路很早就有了舞蹈的氛围,长宁不仅通过演出和赛事培养观众,更培养市民舞者。”长宁区文化局副局长周薇说。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数度落户长宁,舞蹈“民星”在国际舞蹈中心一展风采。“曼舞长宁”舞蹈艺术欣赏季,则通过市民公开课、大师体验营等方式,提升市民舞蹈艺术的鉴赏力。此外,长宁还在积极培育舞蹈周边产业,计划建立国内最早的舞蹈图书馆,把最全的舞蹈视频收入馆内。“长宁处在连接沪宁、沪杭的Y字形三角轴上,通过打造舞蹈名片,发挥长三角的文化效应。”周薇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_副本

上海市民广场舞大赛颁奖盛典上,长宁区华阳街道舞蹈队跳起《在希望田野上》。

  很难有一个地方,如四川北路街区般,集聚了这么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大批文化名人来到虹口居住生活,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中共四大在此召开,左联在此成立,江苏省委曾设在此;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等中国文坛上的“大咖”在此地留下足迹;周恩来、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红军电台台长李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也居住工作在虹口。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_副本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前来中共四大纪念馆学习、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

  近年来,虹口区各街道开展“美丽弄堂”改造,进一步彰显红色文化元素。四川北路1545弄“大德里·恒安坊”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典型石库门弄堂,党的地下工作者杨延秀所主持的秘密联络站,就设在弄内18号三楼。如今,弄堂墙面上不但恢复了建造时留下的文明用语,还新添了居民们自创的各类书画作品。有居民感慨:“走进弄堂,就想起了那段不应该被忘却的历史。”

  重工业是“老闵行”最为人所熟悉的名片。去年,全市摄影爱好者分批走进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四大金刚”企业,用手中镜头记录了一线劳动者的风姿。江川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陆晓燕说:“江川是老工业基地,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了时代变迁,具有史料价值。后续会利用好资源,展示老闵行的工业文化。”

  传统再生,融合现代审美

  “传统”是一个富矿。近年来,非遗技艺、民间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重新成为文化发展的“热词”。通过发掘、培育、孵化,古老的手工艺、传统习俗与现代审美融合,成为各区的新亮点。

  罗店划龙船的习俗始于明、盛于清,其船体装饰聚集了建筑、造船、木雕、漆绘、扎灯、织锦等传统美术及造型艺术。由于历史原因,罗店的所有龙船曾被付之一炬。直到1993年,当地的船匠自筹资金,动手打造了新的龙船。此后,又有相关部门打造了两条。“数量太少,还不能体现旧时龙船表演的完整风貌。”王一川回忆道,“为此,罗店决定请尚健在的老匠人出山,再造龙船,重新恢复端午划龙船的习俗。”2007年,罗店划龙船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不仅坚持原汁原味的保护,而且还注重外延的拓展。”王一川介绍,“以扎龙船灯、绘龙船画、奏龙船曲、唱龙船歌、跳龙船舞、演龙船戏等形式,打造龙船文化品牌。”如今,“罗店龙船文化节”已成为上海地区标志性的端午节庆活动,多艘龙船旧貌依然,扩大至上百人的龙船表演队伍个个身手不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_副本

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展出的国家级非遗“何氏灯彩”《松鹤长青》,造型姿态栩栩如生。

  每年元宵节,杨浦区的元宵行街会最是热闹。据记载,自上世纪20年代起,杨浦地区的居民就曾将原流行于苏北的“唱凤凰”“送麒麟”“踩高跷”等新年风俗,与上海的庙会活动相融合,并固定于元宵节进行,形成“元宵行街会”。2005年起,元宵行街会恢复举办,从单独的团队行街活动,发展为杨浦乃至周边地区有影响力的都市民俗节庆盛会。活动中,不但有舞龙舞狮、非遗展示等特色行街,灯谜、弄堂九子游戏等趣味活动,还有包汤团、戏曲演出、美食一条街,民俗一条街、元宵灯会等,一幅立体动态的闹元宵民俗文化画卷徐徐展开。3月2日,以“春色满乾坤 睦邻共团圆”为题的2018年第十四届元宵行街会将再度亮相杨浦四平社区苏家屯路、抚顺路。

  800年前,嘉定建县申请正式获准,以南宋年号“嘉定”为名。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孔子文化节、嘉定建县八百年集邮展、嘉定历史名人展等主题文化活动纷纷亮相,以展示嘉定的历史文脉。嘉定镇街道从地方历史中寻找资源,创编锡剧大戏《七品陇其》,生动再现清朝七品知县陆陇其的人生经历。“这是献给嘉定建县800周年的一份贺礼。”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严震华说,“我们要延续‘教化嘉定’的风骨。”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