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关键看辐射带动力

文汇报2018-01-26 13:52:48

  原标题:两年来,上海服务经济GDP占比稳居70%,基本达到世界级“服务型城市”标准 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关键看辐射带动力

  上海服务经济在2016年迎来了一座里程碑:占GDP比重第一次超过70%。近两年来,这一全球通行的城市发展关键指标始终稳定在70%左右,标志着上海基本达到了世界级“服务型城市”标准。

  数字令人欣喜,但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服务”的实力,关键要看辐射带动力,看能不能引领带动区域发展。数字之外,“上海服务”品牌如何越打越响,关键就要看集聚、辐射、带动功能能不能越来越强。

  围绕“五个中心”建设,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上海有着厚实的“服务底蕴”。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电话使用先于纽约,路灯设置早于东京,电影业和好莱坞几乎同时起步。长期以来,追求卓越、致力创新的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上海的城市气质之中。

  但“上海服务”的目标,绝不仅仅只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而是要成为优质服务、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在提高金融市场定价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航运枢纽港功能等方向上,对标国际标准,提高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是上海城市最大竞争优势和综合服务功能,也是下阶段上海进一步打响服务品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着力点。

  如今,在项目引进模式、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上海对于“服务”的追求已现端倪。在不远的将来,一大批高端研发中心将在上海建成投产:华为研发基地落户青浦区淀山湖畔,将成为一个软件信息服务业集聚的“IT小镇”;液晶行业国际巨头默克一年前刚在上海启用显示材料研发实验室,又马不停蹄在浦东金桥设立O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中心,预计今年二季度投入使用;青岛海尔落子上海,意欲在松江区打造一个全国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标杆项目……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招商引资。上海从国内外行业巨头对城市功能的需求出发,为企业提供各种要素资源:优质的营商环境、高端的人才资源、成熟的金融资源、四通八达的信息优势,汇集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服务平台。

  聚焦上海服务业重点区域,新一轮“上海服务”品牌规划已经起航。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积极推动静安区进一步细化落实试点方案的若干意见已绘制完毕,围绕服务业制度创新的改革将在静安区加快实施;作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上海《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也已出炉;目前,全市已认定39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总规划面积4857公顷,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长宁区将展开五大类18项具体措施的创新试点……

  从需求侧入手,加强供给侧的“制度供给”

  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怀瑾这两天提交了一份提案,为“集卡双挂牵引”运输模式寻找制度供给的可能。

  这一提案源于洋山港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洋山港路经30公里长的东海大桥,随着集装箱运输量的增长,交通非常拥堵。2011年,上港集团开始尝试新的“集卡双挂牵引”运输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一辆集卡上挂两个集装箱;2014年,“集卡双挂牵引”增加到50组,2015年行驶里程约382万公里。数据显示,新模式的拖运箱量效率提高了约60%,平均百公里燃油消耗下降约26%,不仅能减轻城市道路压力,而且安全可靠。

  然而,由于挂车与挂车间的连接小车设备无法上牌办证等问题,这种新型运输方式被喊停。方怀瑾奔走呼吁了多次均没有突破。“这是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他认为,上海服务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要为创新提供更友善的环境。

  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把新的要素引入原有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实现新的组合,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善、更加优质的制度供给,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上海市质监局最近在审视过去工作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短板”———在产业调整过程中,上海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力不容乐观,昔日炙手可热的上海品牌风光不在,新兴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又缺乏支撑。

  制度供给是否精准有效,关键要看能否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认为,品牌的形成必须要有质量、市场、消费者信任等综合要素来支撑,而一直以来,上海对品牌的评价过分拘泥于政府行政手段,缺少社会化机制。立足于质监专业能力,上海市质监局会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上海品质”认证制度的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评价体系。“我们成立了‘上海品质’国际认证联盟,并制定了上海市地方标准《上海品质评价通用要求》。目前,相关认证机构已经在微电子芯片、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港口机械等领域开展了首批认证试点。”黄小路同时建议,制度供给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在法规、规章、政策等层面予以支持,才能真正帮助上海品牌被世界认可。

  从上海出发,辐射长三角和全球市场

  从上海出发,“上海服务”要加快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去年9月,上海正式启动医保异地就医全国联网结算,为患者看病就医解决了“两头跑”的麻烦,为每人次患者平均减少2.7万元的垫付资金。同样在医疗领域,一批完全由当地投建、以“上海”为特色的医院兴起,“周末医生”从上海辐射周边,为当地百姓带去优质医疗服务。

  这样的服务辐射效应还在不断“加码”。在推动长三角发展的过程中,“上海服务”大有可为。记者了解到,上海正在谋划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苏浙皖三省携手,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比如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推动市场体系统一开放、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化。

  “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轮值方,今年上海正在思考打造长三角合作机制升级版。”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比如上海的自贸试验区、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安徽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已经形成的制度创新成果,或将提炼成一张改革事项分享清单,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复制推广,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把制度创新的红利转化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在长三角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将有效促进要素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为全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强劲动力。”

  “上海服务”的目光还能看到更远。去年10月,《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桥头堡”的定位,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合作、增强互联互通功能、科技创新合作、人文合作交流、智库建设六大专项行动,提出了60项实实在在的行动举措。

  市发改委巡视员王思政指出,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过程,不但能凸显上海的全球城市价值,也是提升“上海服务”品牌影响力的巨大契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