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长宁打造医疗中心 擦亮同仁医院招牌

解放日报2018-01-19 09:47:19

  原标题:同仁医院区域就诊率逾七成,已成为长宁区居民看病的第一选择 五年“脱胎换骨”擦亮金字招牌

  走进上海市同仁医院,层次分明的色彩布局令人感觉与众不同:二楼慢病治疗区,是安静的天空蓝;三楼消化、神经、呼吸等重点学科诊区,是鲜亮的生命绿;四楼妇产科和儿童保健区,是饱满的活力橙;五楼中医、康复等,是传统的大地黄;六楼皮肤科、体检科等,是神秘的高贵紫……

  同仁医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866年,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西医院之一。近年来,针对整个长宁地区缺少一家高等级综合性医院,医院立足于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定位,对接大虹桥发展需求,从服务流程、技术能级和临床科研三方面发力,擦亮“同仁”这块金字招牌。

  流程再造,等候时间缩一半

  5年前,同仁医院还是两家分散在长宁区东、西部,在医教研各方面相对薄弱的医院。位于西部的长宁区中心医院虽然业务量居本市同级同类医院前茅,但环境逼仄,患者就诊体验度不佳;而位于东部、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宁区同仁医院则面临规模日渐萎缩的状况……

  为满足区域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2013年,长宁区中心医院和长宁区同仁医院整体合并,兼具区位优势和历史品牌优势的上海市同仁医院就此新生。

  重新擦亮百年同仁的金字招牌,先从打造现代医院的合理布局和高效流程做起。当时刚上任不久的院长马骏记得,大规模基建改造前夕,管理层几乎天天早出晚归,马不停蹄考察上海各大医院,学习它们在布局和流程上的精华,边看、边想、边记、边议,有一次因过于投入,还被其中一家医院赶了出来。

  改造后的同仁医院“脱胎换骨”——

  2015年,重新启用的门诊焕然一新,候诊大厅里预检、挂号、收费等功能区均相对独立,承载垂直上下人流的自动扶梯不像很多医院那样设置在中央,而是有意移到西侧,让大厅显得更加宽敞透亮。各诊区的面积和诊室的数量根据日均门诊人次确定,如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全科和老年科的病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彼此关联度大,就被安排在同一区域,还和相关的心电检查等毗邻,减少与其他科室患者的混杂。“以病人为中心,首先就是要让病人少往返,减少等候时间。”马骏说。原先,医院的门诊楼和住院楼之间只有1楼一条长廊贯通,改造后1楼至4楼都建立起了贯通长廊,并在长廊内设置了一系列医技部门,方便住院和门诊患者共享。各楼层均在中庭设置了挂号收费、自助服务、咨询台,妇产科和儿科更是检验、检查、治疗室、取药处“一门式”整合,病人和陪同家属不必上上下下。位于门诊三楼“中心地带”的预约中心,整合了专家号源和十几项医技检查的预约。当患者有多个检查项目时,预约人员会进行统筹,将各项检查尽量安排在一天、甚至半天内完成。系统后台还可推算出患者取得所有检查报告的时间点,据此安排专家和专科门诊。

  经过空间重构和流程优化,患者得到有效分流,人满为患的拥挤现象不复存在,窗口排长队的现象也有效改善。据统计,从2013年到2017年,在门诊患者人次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患者单次就医时间(即从门诊挂号到取药)从121分钟下降到57分钟。“大众点评网”上对同仁医院服务打出五星的比例,从2014年的8.9%提升到了2017年的45.1%。

  能级提升,救脑救心救命

  同仁医院东侧有个市急救中心120分站,这里的急救医师近几年的一个共同感受是:突发脑卒中、心梗的病人点名送同仁医院的越来越多了。

  就在几年前,一个数据曾让医院管理层痛心不已:业务总量中,本区域内的居民医保病人就诊率仅40%。也就是说,附近居民即使是常见病、多发病,选择跑远路去外区的三级医院还非常普遍。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却无法吸引区域居民,为什么?除了综合实力的客观差距,主观因素更是主因。马骏院长对此有直观认识——医生看病随意,诊疗不规范,沟通不耐烦。

  要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首先是“做规矩”。医院梳理诊疗规范,完善考核机制,规定主任医师1年4次被投诉,主治医师1年3次,次年就地降级。2014年有5个主任医师、3个主治医师因此降级;但到2015年,再无此类情况发生,服务类投诉大幅减少。

  为尽快提升综合实力,从2013年起,医院主动寻觅、精心挑选,先后引进24名学科带头人,同时大批自主培养业务骨干。体现医疗中心水准的疑难手术量连年快速提升——

  神经外科,从2013年的一年60台手术,剧增到一年1600台;无论卒中还是脑外伤都能第一时间处理,其特色亚专科颅神经外科还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心血管内科,以前一年500台手术不到,连房颤治疗和电生理都无法做,安装起搏器一年也仅十几个;而如今年手术突破千台,最近被纳入全国第二批胸痛中心。普外科年手术量上升了140%,三级以上手术量翻了三番。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床位扩展到40余张……

  除了危急重症,各种诊疗技术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如胃肠外科孙鹏主任在消化道肿瘤手术中引入了“腔镜荧光导航系统”,将纳米材料的造影剂注射在相应器官组织,通过导航所激发的特殊波长光谱,可以在手术中精准显影淋巴结,帮助医生快速评估手术的治疗范围。这一“腹腔镜+加速康复+淋巴结荧光显像”组合的技术被业界称为胃肠道肿瘤治疗“同仁模式”,不但减少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患者5年生存率更大幅提高。

  最新统计,同仁医院的区域就诊率达到了70%以上,已经真正成为长宁区居民看病的第一选择。

  教学科研并进,为医改助力

  在同仁医院的院史室里,有一件镇院之宝——上世纪70年代研发的中国第一台彩色纤维胃镜,见证着同仁薪火相传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实力。

  如今,胃肠道疾病诊治依然是同仁的鲜明特色,新一轮的上海市重点专科建设中,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影像介入科榜上有名。消化内科开展的肿瘤早筛的独创研究,获得上海医学科技进步奖;影像介入科所研发的数十种消化道支架,获得上海技术发明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同仁医院成立了消化病研究所,完善单病种路径,锁定核心技术,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针对周边居民前列腺增生高发,医院引进有泌尿外科“小李飞刀”美誉的李东博士,他对“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EP”微创手术加以持续改良,不但手术无疤痕,平均住院日更从6天缩短到2天,后续不用药,达到全国行业领先水平。

  为进一步夯实科研基础反哺临床,医院“政策激励、氛围熏陶、借梯登高、专才专用”四管齐下,几年来效果初现:2014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此后保持稳步增长;被SCI索引收录的论文,从五六年前的个位数,达到现在每年60余篇。去年更是双喜临门:5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定,取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证,这项资格是行业内公认的医院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10月,同仁医院正式通过HIMSS EMRAM(住院)六级现场评审,成为本市第7家、全国第34家获此殊荣的医院。

  2014年与交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合作,成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按照国家级实验室标准建设,目前已成为面向大虹桥区域的医学科研基地,并将继续打造成国际化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2015年,正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

  医院科研和教学不仅为临床服务,更为医改助力。2016年11月,同仁医院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全科医疗科,并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交大医学院、长宁区卫计委等共同打造全科医学的医疗和教学基地。今后全区的1600名全科医生都将到同仁医院培训深造,提升社区医疗水平,奠定分级诊疗基础。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