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给经济提建议

新民晚报2018-01-10 13:58:01

  原标题: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给中国经济提建议:拥抱高科技和创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图说:“第十八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 诺贝尔奖得主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下同)

  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月9日齐聚上海,参加第十八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他们十分关注中国经济,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比如,对于中国现在的去杠杆,他们提出可以采取债权转股权的方法。还提出应该要拥抱高科技和创新。

  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分别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他是1952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研究的领域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还有金融经济学,研究计量经济学的世界顶级专家,专注于金融市场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他研究的出一种统计方法,用于检验长期的股价是否可被预测,该统计方法挑战了有效市场理论,他因此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重点是不确定性,即经济体的前景是无法被预测。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1950年出生在纽约市,主要研究微观经济学和机制设计,2007年获得诺贝尔奖。被称为经济学当中的工程学,理论上是设计一个特定的目标,制定一套有效的方法实现这个目标。通过这种方面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比如选举制度、金融市场的监管、社会不公平。给英国政府提供咨询时,他运用该理论在英国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之后为电力企业设定了游戏规则,保证他们按照标准排放。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1948年生于塞浦路斯,主要是研究就业市场,分析为何在有工作机会的情况下人们还会失业,研究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互相的联系和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经济顾问,他经常呼吁政府帮助劳动者进行工作的重新分配和再教育,强调政策直盯着需要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并为底层人民提供就业支持。他最近还做过一份中国研究:《中国的新常态:来自欧洲的经验教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图说: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

  汉森教授谈中国金融市场

  说到中国金融市场波动性要更强一些,在新兴市场是不是没有那么理性这个问题,汉森教授表示,理性这个词是经常被人去用,但是没有非常清晰的界定,它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时候如果说你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就会有一些不确定的行为,比如在新的市场上会有一些新的城市,人们可能是边学边去做,你很难比较中国的金融回报和美国的金融回报。中国政府是非常关注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的,中国当然也是非常关注金融市场的,所以说投资者自己有的时候会做投机,觉得政府的干预可能会是什么样的,这种本身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不太喜欢这种分类,说市场到底有效还是无效,市场有效的假设有点简单化,中国市场有自己自身的特点,跟美国经济是不一样的。

  还有另外一部分就是金融市场的流动,可能比如说像香港股市和上海股市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是每个市场的金融资本是不一样的,对金融市场行为也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几年中国股市在经济较好的情况下表现却比较差?汉森表示,不见得所有经济情况都体现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当中,在美国也不是所有的经济情况都反映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市场只能反映实体经济当中很小的一部分,比如中国的IPO可能之前也会有一些限制,现在慢慢的放松有更多的开放,这个不是所有的经过增长都会体现在金融市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图说:埃里克·马斯金 Eric S. MASKIN

  马斯金教授谈中国金融

  关于中国金融正在进行的去杠杆,马斯金教授表示,中国很多债务是政府或者是国有企业持有,并不是非常危险的状态,或者不稳定的状态,或者说跟美国曾经遇到过的情况是不太一样的,可能不用太过担心,但是我觉得还是需要去关注去杠杆。

  其实在这个话题上面我觉得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从公司、从企业的层面上讲,可以比如说把公司债转化为股权,他们也一直在提这样的观点,也就是说他们觉得企业界更多的使用股权,然后把公司债转化成为股权,他们觉得这可能对中国来讲是比较有用的解决办法。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图说: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Christopher PISSARIDES

  皮萨里德斯教授谈人工智能的影响

  说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影响,皮萨里德斯教授说:我觉得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是高科技创新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50年之前我们有工业革命,当然这些高科技的发展对某些行业带来冲击和影响,我们会出现转型,我们看到中国在过去30年的时间当中经历的转型也是非常巨大的,大概45%的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进入到沿海的城市,或者说去从事非农的工作,而且也做的非常成功,那么机器人的时代可能就不需要这样的转型了,我们当然听到很多人很担心,就是说机器人可能会破坏很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那些生产效率比较低的工作。可能我们就需要更多技能的工作,有很多事情可能靠机器就能够替代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拥抱高科技和创新,我们会遇到挑战,我们遇到的挑战就是怎么帮助这些工人,也能够对社会所经历的转型做出自己的贡献,包括从政府的角度,未来我们怎么更多的去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去拥抱这样的转型的话,我们就可能就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更多的创新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