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热水袋成“杀手” 沪低温烫伤病人增多

新民网2018-01-10 09:19:00

  原标题:热水袋成温暖“杀手”!申城低温烫伤病人增多 烫伤面积小但损害大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图说:近期,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接诊的因热水袋造成低温烫伤的病人增多。新民晚报新民网 李若楠 摄

  近期申城迎来持续低温,抱个热水袋、贴上暖宝宝,跟这些“御寒神器”在一起,让不少人感叹“又活过来了”。但一时的暖意也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汤婆子、热水袋、电热饼、暖宝宝,甚至是USB取暖设备等如使用不当,将造成低温烫伤。

  “气温越来越低,热水袋引起的烫伤越来越多,昨天普通门诊就诊人次247,其中76人是热水袋低温烫伤。昨天一个晚班,3个热水袋爆炸引起的烫伤。今天的一个病人:3年前热水袋烫伤,同一部位——左下肢,换了三个月的药……有个病人说,她的热水袋是‘德国’进口的,70多元一个,第一次使用就炸了……” 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护士长周洁的朋友圈一天之内连发3条有关低温烫伤的微信,呼吁“远离热水袋,开空调,睡前洗热水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图说: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护士长周洁朋友圈呼吁“远离热水袋”。截图

  低温烫伤病人增加 有人来不止一次

  上午10点,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夏俊星医生为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检查,因为热水袋破裂,流出的热水将小伙子的右小腿和脚部烫出水泡。

  据介绍,除了热水意外流出,热水袋造成的烫伤更多的是低温烫伤。护士长周洁做过统计,低温烫伤患者有时占到全天就诊人数的三至五成。很多人本想暖暖脚,睡前把灌了热水的热水袋、加热后的电热饼放进被窝,第二天醒来发现腿上、脚踝等处起了水泡。

  周洁说,经常遇到多次低温烫伤来就诊的病例,一些病人是“老面孔”了。上周六就来了这么一位左下肢低温烫伤的病人,病人的妈妈告诉医护人员,3年前同样的部位也烫伤过,当时换药持续了3个多月。3年前吃过苦头,现在又中招,只因“太冷了,不用睡不着”。还有的病人连续3年被热水袋低温烫伤,留下了3处伤疤。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图说:多次因低温烫伤就诊的病人令医护人员忧心。截图

  不可轻视小水泡 部分需手术

  有研究证明,对人体皮肤造成烫伤的最低温度是44℃。随着温度的升高,损伤也相应加重。热源温度虽然不是很高,但如果接触时间长,热能可以从表层向深部组织传导,造成皮肤真皮深层甚至皮下深部组织的损害。

  夏俊星医生说,低温烫伤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糖尿病、截瘫、脑血管意外患者以及老年人,由于皮肤感觉异常,对热刺激反应敏感性低,容易低温烫伤;中青年低温烫伤患者多数由于醉酒或劳累过度熟睡时使用取暖设备所致,怕冷的女性也是低温烫伤较多的;还有,婴幼儿表达能力欠缺,当遇到马大哈家长,也会造成烫伤。

  “低温烫伤常位于足跟、足底、小腿胫前、臀部等,容易被忽视。”夏医生表示,低温烫伤面积通常比较小,早期外观往往只是一个小小水泡,呈圆形或椭圆形。但千万别小看这个小水泡,虽然病变比较局限,但是损伤常常深达真皮深层甚至全层皮肤坏死,临床诊断深II度或III度烫伤。而胫前、足跟等部位皮下组织较为菲薄,烫伤严重时可深达骨质,造成伤口经久不愈。

  低温烫伤虽然面积小但深度较深,换药治疗时间长,有时两三个月还不能痊愈。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手术植皮治疗,愈合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

  如何正确使用热水袋等取暖用品

  医生特别提醒,长时间使用取暖设备后发现皮肤发红、肿胀、脱皮或出现水泡等现象,就意味着发生了“低温烫伤”,最好及时去医院烧伤专科进行进一步治疗。在就诊途中可以用清洁的被单或毛巾外裹创面。千万不要随意涂抹有颜色的药物,如红汞、紫药水等,以免影响医生对创面深度的判断。更不要自行涂抹油膏、酱油等所谓的“土方”,这些方法不仅对创面恢复毫无益处,还容易导致感染。

  各人群正确使用热水袋等取暖用品的“姿势“如下:婴幼儿、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者以及感觉功能障碍者在使用取暖设备时,应避免取暖设备长时间接触皮肤及放在某一部位不动。皮肤和热源之间要采取一定的隔离手段,比如厚一点的毛巾等,确保其妥善包裹取暖设备,以免因包裹物脱落而烫伤。糖尿病患者及存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者要尽量避免使用皮肤接触类取暖物品,如果一定要用,必须随时注意皮肤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市民冬季偏好养生,老年人做艾灸时因疏忽等造成烫伤的也不少。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