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90岁海关大楼:见证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

新华社2017-12-25 09:34:14

  原标题:90岁海关大楼:见证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和上海城市变迁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大钟。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曾经是中国著名标志性建筑的上海海关大楼,23日迎来落成90周年纪念日。当普通观众步入这座至今仍不失雄伟的建筑,登上高耸的钟楼眺望浦江两岸,当雄浑悠长的钟声奏响《东方红》乐曲,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和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活”了起来。

  国门象征意蕴丰富

  1927年12月,江海关(上海海关旧称)大楼宣告竣工,大楼总高79.2米,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两年建设共耗白银400余万两。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1月,上海海关关区进出口额达5356.6亿元人民币,单月进出口值创历史新高,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约179亿元货物经上海海关实现进出口,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超过两成。用“寸土寸金外滩地、关税命脉聚宝盆”形容海关大楼毫不为过。

  “海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上海海关大楼也是国门象征。作为这里的工作人员,我们除了为这座历史建筑感到自豪,更有一种庄严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海海关副关长乔进明表示。

  由上海海关大楼落成90周年主题图片展追溯历史至1878年,可见由江海关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再向前追溯至1867年,则可见清政府第一次通过江海关出国参加世博会的老照片,在近40年的时间里,参博次数多达29次,上海海关档案室至今存有1867-1905年中国参与世博会几乎所有的展品目录。

  1950年2月,江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同年,上海海关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海关法并于次年由政务院公布施行。而由商神手杖与金色钥匙交叉组成的海关关徽设计,也出自上海海关员工之手。1978年初,上海海关9位关员联名上书,提出恢复海关单独计征关税的建议,有力助推了全国外贸改革开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伴随浦东开发开放,上海海关大楼见证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第一”: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在上海外高桥设立;上海口岸在全国率先实现“365天,天天能通关”;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区在上海洋山港封关运作;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挂牌成立……

  海关钟声岁月回响

  上海海关大楼不仅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最标志性的建筑,其硕大的铜钟还赋予外滩生命的律动。自1928年元旦零时奏响,先后只有《威斯敏斯特报刻曲》和《东方红》两首乐曲从这里传向四方。报时钟声犹如城市的心跳,记录下不同时代的岁月回响。

  58岁的魏云寺1982年入职海关,1991年起成为大钟守护人,至今已有27年。其间除了极端恶劣天气、风筝线缠绕等原因,从未发生过管理者人为因素导致大钟停摆。而这一成绩的背后,需要魏云寺每周三次爬上117级旋转楼梯,操纵起三根约一吨重的发条,精确校对大钟时间;需要魏云寺连续27年放弃休假坚守岗位;需要魏云寺对一大四小总计五口铜钟如同对待孩子般的贴心了解和全情投入。

  “干一件事久了,都会产生感情。何况我守护的大钟与伦敦大本钟、莫斯科红场大钟齐名,在全世界都大名鼎鼎。我觉得自己不仅在履行一名海关人的职责,也在为上海这座城市守护历史和光荣。虽然工作有些枯燥,但我自认为这种坚守很有价值,我还要把这份责任传承给下一任。”魏云寺说。

  跟随魏云寺逐级爬上钟楼的发条层、机械层和发音层,触摸精密而独特的机械钟,眼观浦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仿佛就是在阅读一本讲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教科书。

  钟楼的最高一层,是旗楼层。每年的元旦、五一、七一、十一,魏云寺都要雷打不动更换这面最大尺幅的五星红旗,保证飘扬在海关大楼之上的国旗不破损、不褪色。

  “90岁的海关大楼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历史变迁,但我觉得她仍坚如磐石、富有朝气。”魏云寺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大钟的心脏。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大钟四面。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大堂彩绘顶。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海关大楼一层大堂。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机芯上用于校准大钟时刻的小钟盘。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五口大钟。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每周三次操纵一吨重的发条。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从大钟楼眺望陆家嘴。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