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外卖平台“环保选项”缘何落地难

东方网2017-12-20 10:25:07

  外卖行业的环保问题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话题。今年,三大外卖平台开始为解决环保问题推出一系列措施,比如,三方都在手机App端加入了“无需餐具”的环保选项。然而劳动报记者发现,即使在三家平台点选“无餐具订餐”下单后,收到的餐品中大多仍配有一次性餐具,环保选项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无需餐具”选项略显鸡肋

  今年,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都启动了环保计划,其中一项便是为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提供积分或金币奖励,鼓励用户参与自备餐具,减少筷子、勺子、餐巾纸等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具体来看,饿了么的“环保选项”设置在下单的备注信息一栏,在“餐具份数/口味偏好”一栏后有个绿色的“马上助力环保”标志,消费者可以在其中选择“无需餐具”选项后进行下单。

  美团外卖的“环保选项”设置的位置也比较明显,用户在确认订单时能看到单独的“餐具数量”选项,标注有“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绿色字体,消费者可以在其中勾选。相比之下,百度外卖的“环保选项”设置的位置不太明显,直接放在了备注信息里,没有突出“无需餐具”的选择,用户很难注意到。

  昨天,劳动报记者在三家平台上随机选择了4家品牌连锁餐厅点餐,并且都选择了“无需餐具”选项,但收到的餐品中只有一家“掌上韩品”是按照记者需求没有提供餐具,其余两平台上下单的“小杨生煎”、“惠食佳”、“满记甜品”仍旧提供了一次性餐包。

  商家“宁可信其要”

  对上述不甚理想的测试结果,记者调查发现,外卖平台“无餐具”试行效果不佳,与消费者和餐饮商户的最终选择关系很大。

  白领顾女士表示,勾选App上的“无需餐具”、“自备餐具”选项,意味着需要在送餐小哥敲门时,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碗盘筷勺,而这些对于本来就是图方便、不想出门也不想洗碗的高频外卖消费者来说,简直是多此一举———“还得自己准备、自己洗餐具,点外卖的意义何在?”她说。

  职员许先生则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外卖订单历史,他表示在点外卖时曾多次选择“无需餐具”,“但多数情况下,收到的外卖还是配着餐具的,久而久之也就不特意勾选了。”此外,也有消费者表示,压根没注意到有这样的选项。

  一家位于长宁天山同时在三家外卖平台上线的餐饮商户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外卖环保问题突出确实引起了很多餐企的关注,作为商户本身也希望能够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但同时,对于很多外卖营收占比较高的餐饮商户而言,还须注重消费者体验,提供餐具以及将包装完好的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是保证消费者体验的重要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餐饮商家对于已经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的诉求,抱着“宁可信其要、也不信其不要”的心态。

  另一家连锁餐饮负责人说,“虽说不要餐具,可万一客人退回,又要求放餐具,我们还得再送一趟,这就划不来了。”此外也有店家表示,在用餐高峰时段,负责包装的工作人员经常会忽略消费者的需求,习惯性地加上餐具。

  引导靠平台意识靠大家

  今年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商务部和邮政等部门研究在电商、快递、外卖等领域推行绿色物流、绿色包装的实施方案,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将要求电商平台、外卖平台和物流企业提供绿色消费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外卖平台将担负起引导买家绿色消费的职责。

  如今,在外卖行业,三大外卖平台都已在发挥引导作用方面开始有动作,但就目前来看,设置“环保选项”的效果略显尴尬。

  这与此前很多业内人士的预判一致,毕竟外卖平台在外卖交易过程中扮演着平台、流通的角色,并不是餐盒、餐具的生产方也不是使用方,所以从外卖平台的角度,能在解决外卖环保问题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在用户端以及商户端进行引导。

  “我们将首先引导一些单量高的大商户起带头作用,使用环保餐盒,”饿了么相关负责人告诉劳动报记者,今年9月,该平台发布“蓝色星球”计划,分短、中、长期规划环保行动,通过自身努力推动外卖行业环保治理。其中“长期方案”包括,将在今年年底前后优选出一批优质安全环保餐具目录供在线商户自愿选择采购。接下来也会对消费者普及一次性餐盒安全环保知识。

  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美团外卖“青山计划”一次性餐具减量化的落地效果,平台在订单显示、商户宣导、骑手宣导、用户回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保证餐具减量的措施更好落地。

  其中,在订单显示方面,美团外卖在小票订单显示方式上不断优化,对备注加粗、放大显示,并在后厨联、接单联、客户联等小票版本上都显示提示,确保商户看到这一备注信息。美团外卖还向骑手宣导“可以提示商家,顾客不需要提供一次性餐具”。

  劳动报记者认为,助力环保源于消费者和商户对环保问题的深层认同,但显然,目前许多人的态度还不明确。是否愿意身体力行,以个人的“小麻烦”换取环境的一小步改善,还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影响。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