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要从幼儿园开始

文汇报2017-12-18 09:14:24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从左至右依次为:巴里·巴里什、雷纳·韦斯和基普·索恩。袁婧摄

  中国的科学研究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科学要走向领跑地位,那么中国科学家应更多地加入世界科学家圆桌,中国的大科学项目也应该与世界科学界增加互动。在昨天的“复旦科技论坛”上,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同一个看法。

  最糟糕科学教学是“记住这个公式”

  在这三位科学家看来,要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并且尽最大可能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发展,才能使得科学持续发展。索恩说,在美国的科研体系中,尤其是那些最好的大学里,帮助年轻的科学家争取到他们需要的资源是资深科学家的重要责任。

  他说,不论在LIGO(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项目组还是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资深科学家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年轻的科学家。参与LIGO项目的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陈雁北也说,对青年科学家的重视,中国也正做得越来越好,在他所在的学校,系里的各项投入对年轻人有更大倾斜。“年轻人在科学贡献上是最有潜力的,因此给年轻人更多的支持,才更利于科学的发展。”

  在三位科学家看来,要提升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必须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而且要注意,“别让那些无聊而毫无弹性的教育抹杀一切”。

  在接受专访时,三位科学家连连问记者:中国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吗?中国的大学如何鼓励年轻的本科生从事科研?韦斯最大的感触是:“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非常重要,因为本科生的科研经历对于他们未来从事研究工作有着特别的意义。”

  韦斯自己就经常到幼儿园、中小学去给孩子们做讲座,带着设备教孩子们做实验。他的经验是“六年级的小孩对科学往往有着非同寻常的好奇,但是到了八九年级,学生的兴趣明显就下降了,但是到了十年级,孩子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又上升了,这时可以给他们讲一些深奥的知识。”不过,他也坦言,无聊的教学和课程会抹杀兴趣,最糟糕的科学教学就是“记住这个公式”。

  索恩则直言,“虽然诺贝尔奖得主往往被认为是科学家中的英雄,但是这仍然让我感到有点尴尬。我想说的是,没有人会为了得奖而从事物理研究,所有的成就和快乐都来自对科学问题的追求和被激发的兴趣。”

  大科学项目最重要的是人和开放的心态

  从小的科学项目转向大的科学项目,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人和开放的心态。对此,三位科学家都颇有感触。

  在索恩的记忆中,1984年,他就和韦斯,以及已经去世的雷诺德·德雷弗组成领导小组,开始进行LIGO项目。但是,“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出现很多科学家运行大项目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管理方面非常糟糕,导致项目推进很慢。”索恩说,所幸巴里什在此时出现了,他来时整个LIGO项目只有50位工程和技术人员,他一加入就开始招兵买马,LIGO项目团队迅速拓展到千人。

  “但是,大科学项目自上而下有着不同层次的架构,科学家却总是习惯了独立工作,如何把这两种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解决的问题。”巴里什告诉记者,这一点也值得中国的大科学项目借鉴,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科学家之间的协作需要大科学项目的管理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清。

  除了人,开放的心态对于大科学项目的成功,乃至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都至关重要。韦斯说,中国科学家要更多地参与国际大科学项目,并且在自己的大科学项目上也应该更多地与国际科学界互动。他坦言,目前意大利在各个科研领域都有很出色的团队参与,并且有代表性的成果,这和意大利科学家在各个领域的积极参与有很大的关系。他坦言,中国在布局下一步大科学项目时要慎重。宇宙学的观测设备都很昂贵,投入巨资就要得到良好的效果。

  巴里什与中国合作了几十年,他建议中国在参与国际合作时,应该更多以科学为导向,当你决定运行一个大项目时,要更大程度地听取科学家的建议。

  韦斯说,1986年1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推动LIGO项目时,开了一个听证会,把全世界的引力波组全叫来,每个组都对LIGO项目的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提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最终由一个相近方向的委员会来论证美国的两个探测器的建设方案。“虽然这个计划以美国为主,但是论证过程却是国际合作的。”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