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沪为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筑巢引凤

文汇报2017-12-18 10:58:43

  原标题:为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筑巢引凤

  “入行”快20年的车墩影视基地正在华丽转身,不仅因为它多了水下摄影池,还因为它即将与同处松江区的左邻右舍结盟,共建一个科技影都。

  贾樟柯领衔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三年,初步实现了当初定下的小目标:培养出可直接入行、可服务于国际合作的一线电影人才。

  开张后第一部院线电影就是好评不断的《七月与安生》,极客影业的若干感言里有这么一条:前期的剧本奖励、拍摄时的协调服务,让这支影视新军感受到了来自机制的鼓励和善待。

  创作与孵化创作的地方,从业者与扶植从业者的角度,有些理念是殊途同归的———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征途上,上海理应是排头兵,也确实在某些方面扛起了大旗。但要实现全面领跑,要建成接轨国际的现代化电影工业体系,要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还需要更强劲的引擎。

  令业界兴奋的是,如是理念在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能分别找到对应表述。比如提纲挈领的目标———“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十个字里透出信号:上海影视这间“百年老店”正谋划再起高楼,品质与创新是扎扎实实的“梁与柱”。

  目标体系标出了上海影视的“新海拔”:

  不只建造独栋高楼,而是从人才、剧本、后期、制片、发行等全产业链入手,打造“上海出品”的开阔高地

  新政里出现了一个词“目标体系”,为上海影视产业的未来标注了“海拔”。

  目标体系包含并不止于这些:推出一批价值内涵和艺术品格相统一的优秀剧本;出品一批代表性作品;集聚一批标杆性企业;做强一批优势院线;建成一个现代化、前瞻性、支撑影视生产链的影视制作基地;催生一系列创新技术;凝聚一批领军人才;孵化一批新生代人才;引入一批国际性教育机构;搭建一系列国际性平台……上海影视不只满足建造独栋高楼,而是从全产业链入手,打造一片“上海出品”的开阔高地。

  继续做排头兵、先行者的上海,魄力源于实力,“新海拔”取决于现有高度。

  数据显示,上海近年新落户的影视企业数量、制片备案出品数量、电影票房等硬指标都有显著增长:上海的电影制片公司在2012年仅96家,现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制作主体已达1988家;上海全年完片数量从2012年的28部,增长到今年在此备案、立项247部,上海出品71部;而2017年迄今的上海出品电影票房总和

  更是2012年的10倍有余。

  数字之外,博纳、阿里、爱奇艺、联瑞等业界具有影响力的制作公司与发行主体先后落子上海;立鼎、生动数码等高科技后期制作公司带着亚洲首屈一指的混音棚、制作基地落户上海;徐峥、陆川、宁浩、黄渤等名导名家也逐步把创作重点转移到上海。打着上海烙印的作品里,既有在竞争激烈的档期里夺取市场关注的《功夫瑜伽》和《乘风破浪》,也有在“五个一工程”、金鸡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里有所斩获的《我是医生》《村戏》《陆垚知马俐》和《我们诞生在中国》……

  上层建筑仰仗于坚实“地基”:

  一系列扶持政策引领创作导向、优化分配机制;种种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彰显“排头兵、先行者的自觉”

  楼层越高,越需坚实地基。上海影视能否达到预期高度,同样得有所仰仗。

  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有番感慨,可视为影视人在上海开疆拓土的相似初心。他说:“博纳把许多影片放在上海立项,看重的是市区两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与判断。这些政策会为企业打造精品找准起点和方向,为后续拍摄提供必要保障。”上海博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已有十多部影片在此备案、立项。

  如果对于行业标杆企业,扶持政策有时是“锦上添花”,那么于刚满两岁的极客影业而言,好机制无异于雪中送炭。其创始人陈乐告诉记者,《七月与安生》的诞生曾走过弯路,“困顿时,我们这支影视新力量有幸被鼓励、被善待”。编剧翻来覆去间,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剧本扶持,帮他们确立了信心;拍摄过程中,是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帮着协调许多超预期的难题,比如促成上海地铁里的镜头,比如帮剧组联络南京与丽水的拍摄事宜。

  如业内所感,上海大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有着久久之功。六年前,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三年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九部门共同发布《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一系列政策引领创作导向、优化分配机制、发挥杠杆作用,上海的制片主体、影视精品、人才梯队、创作环境才愈显规模、日益精进。

  此次新政公布,“优化影视产业扶持机制”再成关键语句。其中,“加大对艺术、教育等特色院线的支持力度,支持发展细分人群专业影院和创新放映方式的新型院线”,被视为又一个创新亮点。

  回望近年,上海影视的不少机制走的都是拓新之路。2013年,国内第一条艺术院线在上海试水,如今,上海艺联还拥抱了南京和常州的影院。2014年,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挂牌,开创国内同领域政府服务的先例,有了它,外地剧组来沪拍摄,不再“找不着北”。截至今年12月8日,该机构在全市16个区都设立了服务站,共计为全世界来沪影人提供2943件次服务,受理达标率100%,惠及剧组316个。同期开办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迄今仍是国内唯一一家内容、师资、硬件悉数与国际顶尖产业同步并以全英文授课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院。在经过一年1200个小时的项目实践教育后,从温影走出的年轻人超七成直接走进了各类国际化剧组。而上海探索完片担保,布局影视金融,探索版权交易、科技装备等发展,都是在“影视+”的边界上不断求索。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种种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这亦是上海“排头兵、先行者的自觉”。

  挑战里藏着最美“天际线”:

  “1+3+X”产业基地、“产学研用”一体化布局,乘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东风,以科技撬动的产业升级,风景这边独好

  有政策、有增长,也已在国际合作上初露锋芒,但上海电影要再起高楼,业内人都明白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首当其冲的挑战便是,如何牢牢地锁定影视机构,让近年来愈发多见的“政策候鸟”在上海安居乐业。

  这两天,导演江海洋密切关注着科技影都的布局。建设高科技影视基地这着棋,在他眼里,既关乎上海影视在全国版图中的地位,也关乎中国电影在世界竞争中的大局。“未来科技的更新换代,会推动电影表现力提升到超乎想象的地步。”

  高科技影视基地,科技含量体现在哪儿?以摄影棚为例,如今通用的是1.0版本,只提供物理空间,遇到特效场景,四壁拉上绿幕,待后期抠图制作。“高科技影棚是2.0版,绿幕替换为4K银幕,通过投影机把事先做好的画面投射到银幕上。如此一来,演员不必对着绿幕演戏,他们与成片里的背景在拍摄时已浑然一体。”江海洋以21世纪全球影视产业的格局举例,“加拿大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三大电影产业中心,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科技摄影棚居首功。上海有区位优势,有节展汇聚的能力,又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东风。若能建成高科技影视中心,那么黄浦江畔就是世界电影的技术高地,上海就是全世界电影人来了就离不开的城市。”打造2.0版本的影视高地,这也是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海波的洞见。不过他在突出技术的同时,还强调了人才升级,“上海可以成为中国电影面向全球竞争的桥头堡,内容是‘牛鼻子’,技术创新是大势,具有国际化视野、能与国际主流产业技术接轨的人才是产业根本”。

  勾勒上海影视未来“天际线”,决策者与从业者想到了一起。新政里,上海为提升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将打造“1+3+X”产业基地。“1”是松江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将与现有的仓城、车墩等拍摄基地充分联动;“3”指代人才孵化、影视制作投资、影视取景拍摄三类服务功能区,涵盖着诸多高校与摄制机构“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布局;“X”代表着散布在全市的影视资源。

  新时代,上海影视也应有新作为。敢为人先,以科技撬动的产业升级,风景这边独好。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