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首个“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在沪揭牌

新民晚报2017-12-11 16:17:46

  原标题:国内首个“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在沪揭牌 医生要像做科研一样做科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现代医学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建设健康中国,医生除了看病,还需要做什么?昨天在沪召开的“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学术年会上,国内首个“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在沪揭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达医晓护”总编董健指出,“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更要掌握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国内首个“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在沪揭牌。 来源/主办方供图

  医生学习如何做科普

  “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由国内医学与传媒专家共同创立并自主运营,已形成60个线上子刊和14个落地项目。如黄手环家园项目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平台推出的线下活动,通过科普展、讲座、趣味游戏、相声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并阿尔茨海默病。

  “达医晓护”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主任王韬说,团队成员开创性地提出并实践“医学传播学”这门课程。国内首个“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下学期开始,同仁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将首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设医学传播学的选修课,一学期总共10课时,从2018学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选修课。“这门课除了基本的知识讲授之外,还有更多的互动内容,比如让学生去社区做科普,在实践中锻炼医学传播的能力。”

  像做科研一样做科普

  “达医晓护”总编、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曾以骨科的医学科普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刚开始做科普还引起了不少同行和患者的质疑,认为他“不务正业”。董健说,“大医院就诊压力大,医生很少有时间和患者充分解释,如果业余可以认真做好科普,把共性问题讲清楚,不仅可以方便病人,也可以提高医生的效率,减少重复沟通,还有助于提升病人的依从性。”

  “其实科普也应该当成科研来做,要有开题研究、评价、反馈等,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董健说,医生面对的最大群体是患者,最大的价值应当发挥在患者身上。“做科普不是东拼西凑,也不是找一堆人来听讲座,而是精准地传播给需要的人群,把内容讲清楚透彻,让受众信服并获益。因此,我们提倡‘科普学术化’建设。”

  不能只靠情怀和兴趣

  目前,“达医晓护”的专家团队超过200人,年原创科普作品超过500部,全网阅读量达到2亿人次。在王韬看来,医务人员做科普,根本上有别于其他人。“科普一定是公益性的,要保持客观、公正,不夹杂商业目的,作者要为自己的作品负责,这也是我们坚持团队必须全部是在职医务人员的原因。”

  董健谈到,目前相关政策导向与政策配套方面还是“空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考核体系也不包括科普,这导致医务人员将科普与临床、科研等工作“割裂”开来,做科普仅靠情怀和兴趣支撑着。但是,做科普绝非医生的分外事,而是一种责任。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都应该重视医学科普及传播,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全面推进医学科普事业走向医学学术高地。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