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德国汉学博士探寻上海“城市宝藏”

新民晚报2017-12-05 11:36:47

  原标题:生活在上海 | 德国汉学博士探寻上海“城市宝藏”

  金发碧眼,气质优雅,热情友好,这就是凯茜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位德国波恩大学毕业的汉学博士说着一口极为流利的汉语,她也是德国驻沪领事馆前任总领事的夫人,现任德国驻沪领馆科技代表。作为一名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德国人,凯茜对这座城市有着极深的感情,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拿着相机走街串巷,开始一场“寻宝之旅”。她眼中的宝藏,就是那些最能代表上海的元素:隐藏在市井的历史痕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图说:凯茜博士带着相机穿行在申城的大街小巷

       初来上海“一见钟情”

       1986年,20岁出头凯茜前往南京留学,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的一批德国留学生。相比现在德国到上海的留学生每年超过8000名,当时一年只有几十人,而凯茜则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盼,来到了这个心目中神秘的东方国度。

       在留学过程中,她到过上海。“路上车很少,人们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对外国人很好奇,也很友好。” 凯茜说,当时中国的发展刚起步,物质条件虽不丰富,但大家心态都很好。虽然这次上海之行时间很短,但这座城市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感觉这里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有别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

       再次回到上海已经是2002年,在之后的15年中,她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上海度过。凯茜的丈夫芮悟峰曾经是德国驻沪领馆前任总领事,而她目前是德国驻沪领馆科技代表,女儿苏慧亚从小在上海长大,中文比父母更地道,除了长相,几乎就是一个上海小姑娘。一家三口生活在徐汇区的一条老弄堂里,过着最典型的“老上海”生活。

     “在上海生活了这么多年后,我终于能准确说出上海最吸引我的地方在哪里。” 凯茜说,在她眼中,上海是最繁华的大都市,也像一个安静的“小村落”,弄堂小巷和高楼大厦相互交织,两者共存却并不唐突。行走在最现代的商业街,往往拐一个弯就能找到一条小弄堂,这里的房屋建筑、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都还保留着传统和历史的印记,令凯茜非常着迷。

       走街串巷探索“宝藏”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而上海的核心,应该就是新老城市文明水乳交融的魅力。” 凯茜告诉记者,现代化文明推动着城市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传统消失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凯西眼中的上海传统,包括老建筑、饮食、方言、历史、传统等等,其中有一些已经非常脆弱,随时都有消失的可能。

       在闲暇时,凯茜经常拿着相机,在城市中漫步穿梭,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寻找她所认为“最上海”的元素,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她把这个过程比喻成“寻宝”,在黄浦、静安、杨浦拍摄一些老建筑和老厂房;去新场、枫泾等一些郊区,寻找一些没有开发的古镇村落;在5角钱就能喝一杯茶的茶馆,听着评弹和农村的老人们聊着天,试着倾听他们难懂的方言。在她眼中,这些都是最珍贵的“城市宝藏”。

       一次在虹口区的闲逛中,她发现一家开在老房子内的手表维修店,有着非常漂亮的马赛克地板,而这里在历史上正是犹太人的生活区域。凯茜询问店主和居民,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回去后她经过查询资料,花了许多功夫终于弄清楚,这栋建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属于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仅仅靠着一块地板,一段尘封的往事得以揭开。

       还有一次,凯茜的丈夫在一家画廊看到一幅木刻版画,内容是鲁迅、蔡元培、宋庆龄向纳粹德国驻沪领馆递交抗议信的场景,他立即意识到这是对上海进步人士反法西斯历史事件的珍贵记录,于是将其买下。凯茜则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了解这幅画背后故事。事后凯茜写了一部德国人在上海历史的书,详细记录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其中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是从德国外交部档案库中首次披露的。

      致力守护城市遗产

      在探索上海传统这件事上,凯茜一直乐此不疲。除此以外,她还组织发动身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做这件事。2002年,她创办了一个名为“探索上海遗产”的兴趣小组,开始成员大部分都是在上海的外国人,后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其中,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展活动,邀请专家讲述上海文化故事,同时小组成员们也会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有趣发现与大家分享。

       凯茜说,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无法改变一些历史遗迹正在消失的现实,所以他们将小组的名字确定为“发现”而并非“拯救”。即便无法保存下来,至少可以在它们消失前记录下来。例如在一个拆迁工地,小组成员在残垣断壁中发现了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的壁画和标语,在它们彻底消失前,及时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而一些历史痕迹也的确因为他们的努力保存了下来。几年前,一位小组成员在虹口区发现了一块德语店招广告,隐藏在老城厢之中,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经过考证,这原来是二战时期犹太人难民开店所使用的招牌,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经过以色列总领事与德国总领事共同出面协商,虹口区政府给予了积极回应,目前这块店招已经被虹口区犹太人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所收藏。

       凯茜说,生活在上海,所以喜欢这里的一切,也有责任让它变得更好。“这些散落的碎片就像是一颗颗珍珠,当你将这些珍珠从尘土中捡起擦拭干净,它们就变成了一串美丽的项链,而上海的城市内涵也将被其装点得更为丰富多彩。”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