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智慧图书馆点开城市文化“第三空间”

文汇报2017-11-30 09:03:46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读者在“我嘉书房”感受有温度的阅读。(嘉定图书馆供图)

  上海图书馆三楼的一间阅览室内,大多数人并不读书看报,而是在长桌前摊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各自的工作;抑或三四个人在一起低声细语“头脑风暴”。这是深受青年创客欢迎的众创空间:2000多平方米内,不仅提供从文献到数据信息的阅读与检索服务,专业制图、多媒体展示、3D打印等设备也一应俱全,不时还有专家“坐堂”,帮年轻的创业者“脑洞”大开。

  这在传统的图书馆中几乎不可想象,折射出一个新气象:沪上公共图书馆正从单一图书借阅向多元文化服务转变,功能日益宽广和精深。据上海图书馆行业协会统计,整个上海公共图书馆系统平均每个月举办的活动超过两万场,涵盖讲座、展览、读书会、科普等各种类型。智慧转型的沪上公共图书馆,点开了城市文化的“第三空间”。

  资源共享,有效服务人群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空间”是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按照他的说法,第一空间是家庭居所,第二空间是工作单位;二者之外的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公园等是第三空间。在第三空间里,人们的关系更加自由、平等,能够抛开功利,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畅快交流。数年前,学界为全世界的图书馆提出了全新命名———“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

  业内人士指出,要让图书馆成为市民除家庭、工作地点以外最想去的空间,首要条件是便利和资源丰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超大的图书馆联合体,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以“一卡通”为串联,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市民只要带上身份证、交100元押金,办一张“一卡通”借阅证,便可到任何一家开通了“一卡通”服务的图书馆借书还书。

  “捆绑”资源之后,读者借书还书省时省力,选书范围大大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腾跃式提升。统计显示,“一卡通”全年办证量直线上升,截至2016年底,本市有效读者卡持有量已达399.58万人次,较之5年前的73.76万人次增速迅猛,已成为全球城市图书馆最大的单一集群系统。

  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卡通”总服务网点数达321个,去年全市的书刊流通量总计6663.8万册,这一服务量已超越了纽约、伦敦、巴黎的图书馆。更可喜的是,不少远离图书馆多年的读者开始回归,目前“一卡通”持证读者中,40岁以下的约占80%。

  提升“用户体验”,打造复合型文化共享空间

  “图书馆不只是阅读场所,更是复合型文化共享空间,要不断开拓新阅读体验和泛在知识服务。”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

  令人欣喜的是,提升“用户体验”,正成为沪上公共图书馆的自觉。以正在浦东花木地区建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为例,11.5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书库面积只占2500平方米,近80%的空间将面向读者开放,致力成为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为有特别需求人群提供无障碍阅览区、青少年阅览区,针对年长人群设计的乐龄阅览区,供外国友人体验多元文化的全球城市馆,阅读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可以坐着、站着甚至躺着,数字阅读更是在馆内唾手可得。

  市民李嘉来到嘉唐公路169弄109号社区书房,尽管已是晚上九点,要在这里找个空座仍不容易。这是嘉定区公共图书馆的一个延伸服务点,李嘉常来这里看书、充电,捧着咖啡听一场读书分享会。在这家名为“我嘉书房”的社区书房找到归宿感的人,不仅仅是被其“高颜值”的设计空间所吸引,有温度的阅读体验更令人留恋。在这里,读书沙龙、小型讲座、微型展览、图书漂流、换书市集……一个个主题活动拉近人与人、人与书之间的关系。

  这种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孕育而生的24小时公共图书馆已在全市遍地开花。截至目前,闵行区已经开了4家;嘉定区计划年内建成5家,努力目标是50家。“在城市的文化版图中,图书馆不只是一栋建筑、一个机构,而是作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助推器,融入市民生活之中。”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吴建中说。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