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沪公共空间不止于美景 更追求“文气”

文汇报2017-11-27 09:53:01

  原标题:人文添灵气,街巷“裸妆”也动人

  在城市更新的脚步中,在上海连续两轮实施的“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下,不起眼的“小小的院子”,不仅做美景,更追求有文气。正是它们的存在,连点成线再到面,整座城市便成为文化的热岛

  杨浦区五角场再往北走,有片特别文艺的农家田园。狭长的绿色地带,居民们春种秋收,夏有露天电影,冬有围炉读书会,割稻时还有9岁女孩作诗一首。

  徐汇区永嘉路578号(乙),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里一幢老建筑,近日变身当代艺术空间,珍贵老照片中展示着这片街区许多老洋房的前世今生。

  谁能想到,这一东一西两处市民的“精神休憩站”,原本都是“五违四必”的整治对象。在上海推进城市更新的步履中,它们之所以走得格外动人,原因很相似———在上海连续两轮“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文化成为城市更新的审美度量衡之一。多加载一分人文元素,社区的灵气也增添一分。

  小而精的街道更新,有种不喧哗的“裸妆感”

  若非循着门牌号,永嘉路578号(乙)完全可能被“错过”。从外立面来看,它与身后的永嘉新村浑然一体,同左邻右舍也一脉相承,低调得完全不像内有乾坤的样子。徐汇区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说:“追求的就是这种‘裸妆感’,看上去不着痕迹,其实美得润物无声。”

  为街区上“裸妆”,是学者的主意。作为徐汇区特聘的风貌区规划师,上海交大的王林和同济大学的沙永杰两位教授想法很一致:街区的风貌保护,建筑是保护主体,与建筑相连的街道空间和生活形态同样应该保护。整个空间里消除了不和谐的斑点,完美“裸妆”便能呈现出来。

  比如永嘉路578号(乙),大半年前,那栋街边平房被包子铺、修车摊等小商贩割据。作为永嘉新村的入口“门脸”,这副杂乱无章的样子与新村内的优秀历史建筑太过违和。经整治改造,设计师把新村内的许多建筑元素如砖墙、屋顶、格栅式窗型等调用出来。如今再看,新村内外的建筑仿佛浑然天成。更细微的“裸妆”体现在岳阳路的人行道上。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地上用来划分自行车停车区域的,不再由司空见惯的白色油漆涂成,而是用深浅不一的混凝土砖拼接而成。作为文艺资源高度集中的中心城区,徐汇区打造文化核心功能区,建造地标式的文化场馆,同时也在永不拓宽的马路细节上做文章。因为在管理者看来,只有当生活美学浸润在了城市肌理中,百姓的获得感才是日常且丰足的。

  让美深入城市的阡陌纵横,这是上海许多城区都在努力的方向。同样是历史风貌保护区,长宁区愚园路的管理者还在街区更新时做了一件事———劝说沿街店铺往后退一些,给路上连绵起伏的百年梧桐留出生长空间,给徜徉在此地人留出可透气的空间。

  对于俯拾皆是的案例,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金江波点评说:“看似不动声色的更新,协调的是人与地的关系。潜移默化中,塑造的是人文观念下的生活美学。”

  一个个物理空间有了魂,整座城市便成为文化的热岛

  街区微更新,美就是终极追求了吗?答案应该不止于此。

  看看五角场那处“世外桃源”,它正式的名字叫“创智农园”。这个曾被杂草和垃圾占满的“边角料”地带,如今成为社区居民的聚集地,它的营造者、同济大学景观设计专业老师刘悦来觉得,“我们是用绿化来改造景观,但又不止于花草树木、亭台楼阁,还添了点‘魂’。”

  百来平方米的“创智农园”里,种着蓝莓、桑葚、薄荷、南瓜、豆角、水稻等都市孩子见所未见的作物,还嵌入一间玻璃屋当作多功能厅。人们在农园里与自然对话,到玻璃屋中与人、与书、与知识对话。久而久之近悦远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师生等都成了此地常客。秋天稻子收割时,小女孩秦闻悉作诗一首,形容这片农园甚至城市更新都恰如其分———“凡事,看上去很小,但它却在这个星球上,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发生。”

  类似这样“小小的院子”,上海已建成了21处,分布于杨浦、徐汇、静安、浦东、虹口、宝山等区。类似这样有灵气的城市小空间就更不胜枚举。比如徐汇区街头兼具借书、荐书、阅读、充电等多重功能的共享悦读亭,比如闵行区在一年之内开出的六家24小时社区城市书房,比如南京东路街道、愚园路街道一栋栋附带二维码会讲历史的保护建筑……在城市更新的脚步中,在上海连续两轮实施的“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下,这些不起眼的“小小的院子”,不仅做美景,更追求有文气。正是它们的存在,连点成线再到面,整座城市便成为文化的热岛。

  法语翻译家马振骋有一番感慨被许多读书人津津乐道。有人问他,上海何处最让他留恋?马老回答:“周末遍地开花的读书会、文化讲座,这样的存在令人心安。”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