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文物故事:“镇馆之宝”藏身20余年

东方网2017-11-24 11:30:52

  原标题:“一大人”讲文物故事:“镇馆之宝”藏身墓穴20余年

  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在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这里韩晶和她的伙伴们工作的地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图片说明: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韩晶给东方网记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包括韩晶在内一共8个人。你或许未曾见过他们,又或许曾经在馆内与他们擦肩而过,但你在这里看到的展览都是由他们布置完成,如何把展品背后的故事更好地讲给观众听,是他们的工作。

  墓穴藏书二十余年 珍贵文物终存世

  作为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自201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至今已经接待逾100万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图片说明:蓝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封面上的印章依稀可见。

  一楼陈列展示柜里,一本蓝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是在展21件一级文物中的一件,和同时陈列的另一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一起被称为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如果你仔细看,封面左下角一枚长方形的印章上,“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账”字迹仍可辨认,就是这方印章,记录了这件珍贵的文物背后的故事。据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韩晶介绍,陈列在展的117件文物中,张人亚保存的书籍共8件,均为一级文物。

  张静泉,又名张人亚,浙江宁波最早的中共党员,1922年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领袖,中华苏维埃政府出版掌门人,正是他在白色恐怖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

  韩晶给记者讲起了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1927年末的一个冬日的午后,张人亚带着一批文件书报,悄悄回到镇海霞浦祠堂后的老家,他将携带的东西交给父亲后又悄悄离开老家返回上海。老人家对外佯称张人亚已亡故,为他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墓穴合葬,其中张人亚的是衣冠冢。老人家把这些文件书报用好几层油纸精心包扎好,藏进张人亚的空棺,埋入墓内。为了不被人发现,甚至连墓碑也故意少写了一个静字。”

  这一埋就是二十多年。解放后,张人亚的父亲一直等不到儿子的消息,自知凶多吉少,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将藏在张人亚衣冠冢内的文件取出,嘱托三子张静茂一定要将这批东西还给共产党。据《红色中华》记载,张人亚于1932年病故于由瑞金赴汀洲的路上,时年32岁。

  1959年,张人亚藏下的这批见证党的发展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一部分被捐赠给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前身——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保存至今,其中就有这本1920年9月版、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图片说明:二楼陈列这中国共产党党纲的俄文、英文版本节选。

  党纲仅存俄英版 中文版缺失成遗憾

  “我一直觉得很遗憾,没有找到中文版。”韩晶口中的“遗憾”正是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纲中明确记录着,“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在一大会址展览馆的二楼,陈列展出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和决议相关的展品。其中中文部分明确地标注着出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大最重要的议程之一就是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我们现在馆内展出的党纲节选文件有两个版本,一份来自苏共中央移交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相关档案,是俄文版的,另外一份是英文版的。”

  说起英文版的来历,韩晶讲起了另一个故事。“一大代表之一陈公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发表的硕士论文将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写在附录里,被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史教授韦慕庭意外发现。2015年,我们特地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调出了陈公博当年的硕士论文,并带回了党纲的英文版扫描件。”

  作为一大的工作人员,作为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研究人员,韩晶说当她在哥大亲眼看到这份珍贵的文件时,心情非常激动。如今俄文版和英文版的对照资料都在展厅内陈列着,唯一的遗憾就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当年的中文版本,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的中文版是对照着俄文版翻译而来,而陈公博论文中的英文版又成了俄文版的佐证。

  “如果能够发现纲领和决议的中文版,那可真是一桩盛事!”韩晶说。

  除了基本陈列,一大会址纪念馆几乎每两个月都会推出一个主题展,韩晶和她的伙伴们为了这些展览一直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一大会址馆藏近10万件文物,对于每一件展出的文物,他们都尽一切可能缺找到相关的资料并进行考证,然后把一段段难忘的历史融入一个个故事,讲给你听。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