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黄浦老里弄建共享客厅和共享书房

解放网2017-11-23 09:03:39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共享客厅安装了大片玻璃幕墙,十分通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内部设有厨房,并配有桌椅。 本版图片/晨报记者 任国强 

  62岁的黄老伯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的贵州西里弄社区住了大半辈子,却始终因为家里房子小、没有足够的地方看书写字,更没有地方招待亲朋好友而头疼。和他有着同样烦恼的,是社区里的众多老邻居。这个月,黄老伯和邻居们终于看到了改善生活的希望。

  如今,里弄里出现了崭新的共享客厅,还有共享书房,不久后就将投用,社区居民人人都可申请使用。

  在自家小区里招待客人

  在北京东路850弄宏兴里的弄堂中段,记者看到了共享客厅所在的二层小楼。小楼外墙为淡黄色,有半条弄堂宽,是用贵州居委会的旧活动室改建的。房屋整体为轻质钢结构,除了紧贴弄堂墙壁的一面外,另外三面都安装了大片玻璃幕墙,南北通透。夜晚室内开灯时,光线可以透过玻璃照到弄堂里。小楼一层作为共享客厅使用,进门处是厨房区域,大理石材质的桌面可用来切水果、切菜、烧饭,上面还安装有两个自来水笼头和两个洗手池,右手边是一个煤气灶,台面下方是橱柜,头顶的脱排油烟机旁边还有一排吊柜,可供摆放调味品和厨具。

  近30平方米的共享客厅内,还有两张1.4米长、可拉伸的大桌子,以及8个靠背椅,供有需要的居民举办家宴或茶话会使用。如果需要更多的椅子,可以到楼上拿。二楼是居委活动室使用,靠窗处两张长桌拼成一列,两边各有十几张橙色靠背椅,能满足居委会、社区团队的日常开会、活动需求。二楼还有一扇小门,能通到外面的走廊式阳台。在屋里坐得闷了,可以出来透透气。

  黄老伯告诉记者,共享客厅刚造好没多久,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来看了四五次。“我家里只有30来个平方米,要睡觉,要摆东西,要做饭,要洗漱,根本腾不出地方塞一张小沙发、摆一张小桌招待客人。”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说要来家里看看,黄老伯也总是婉言谢绝,总说家里没地方坐。“等共享客厅造好后,我也能在自家小区招待亲朋好友啦!”

  为居民提供阅读空间

  和黄老伯相比,邻居方阿婆更关心小区共享书房的情况。“我的孙子今年要上小学了。家里条件不好,没有一个宽敞、安静的环境让他自己看看书。我希望共享书房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

  共享书房建在北京东路796弄永康里的一处空中阁楼里。这里以前做过托儿所、办公场所,去年“居改非”整治收回了使用权,正好派了大用。记者和方阿婆一起顺着楼梯走上二楼,阿婆并不感到吃力。二层的屋檐下延伸出一片绿色的网架,上面爬满了藤蔓植物。走进白色小门,15平方米的屋内摆着三个大书柜,里面存有科普、文化、健康、少儿等多个门类的近500册图书,以及一些文体、生活类期刊,还有几十本书籍放在一溜白色镂空书架的格子里。书架上方摆着小型绿植和居民区获得的奖牌,墙上用彩色相框挂着志愿者的活动照片。屋里还有一张长桌、几个白色圆凳、一个小沙发。

  陪同参观的贵州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方皖瑾说:“共享书房里已经举办过几次党组织生活、老年读书会等集体活动。桌椅今后还会按需添置。这些书有的是用党总支经费买来的,有的是街道配送的,也有居委会自己的藏书。今后居委会还将不断充实这里的图书门类和册数,供居民前来阅读,小朋友也可以来这里看书。但为了防止图书丢失,目前不考虑提供外借服务。”

  居民使用需提前预约

  共享客厅和共享书房已经建好了,居民如何使用呢?

  贵州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方皖瑾告诉记者:“居委会正着手拟定共享客厅的管理使用办法,待初稿出来后会听取居民代表的意见。今后,本社区居民可以提前预约共享客厅的场地,自带食材餐具,自己下厨,邀请亲朋好友来聚会、聊天、吃饭。”使用完共享客厅后,居民要自行清洁场地。

  共享书房免费向本社区居民开放,下月就打算安排社区志愿者过来值班,每周向居民开放两三天。考虑到学生对阅读场地的需求,寒暑假期间会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婷婷表示:“南京东路街道为老弄堂做这次改造,就是要让它们重新焕发魅力,植入更丰富的现实生活功能,不断满足老居民对美好新生活的期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