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沪剧《雷雨》进北大

解放网2017-11-14 10:35:13

  原标题:沪剧《雷雨》进北大:“戏曲进校园像谈恋爱,第一印象很重要”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在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字典里,没有“因陋就简”。去校园演出,她不会推出“简化版”,“剧场怎么演,学校怎么演。这像谈恋爱,第一印象很重要,各方面都必须精良,不能穿着睡衣就去了。学生们第一次看,留下美好记忆,下次还会买票看。”

  11月15日、17日,上海沪剧院经典之作《雷雨》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和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这是《雷雨》七年来第三次登入京城舞台,也是上海沪剧院自去年10月以来第三次携经典剧目进京展演。目前《雷雨》北京演出票几近售罄。

  去年10月,上海沪剧院首次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合作,将歌颂优秀民族精神的原创沪剧《邓世昌》带到北大校园,吴侬软语的“上海声音”吸引了来自北大、清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学子,“2000个座位满满当当,演出结束,观众鸦雀无声,我们一下子慌了,是不是演砸了?隔了一会,全场掌声雷动,原来观众沉浸在剧情中,还没回神。”茅善玉回忆。

  “上个世纪已经有戏曲进校园,那时叫‘高雅艺术进校园’,没有规模性。去年沪剧院开始走高校,去了上海20几所大学,有讲座,有交流和互动。我们派出专人负责与教委、学校对接。”茅善玉坦言,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标准化剧场。有人劝她,到学校去演出,简单演演就行了。可是她觉得不行,“我们去学校演出是播撒种子的,种子质量很重要。如果种子不好,明年就没有收成了。种子一定要好,要遴选名剧、名家,保证声光电质量。”遇到场地不合适,茅善玉开动脑筋寻找最佳剧场,“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没有场子,我们主动联系交大,在交大剧场多演几场,把其他学校的同学请进来。此举得到同学们的欢迎,因为他们想看,也促进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作为上海沪剧院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三年合作计划”的第二部大戏,这次《雷雨》学生票短时间内一抢而空,票房的火爆也飙升了大家对剧目的期待值。北大学子自发组织观剧团,并计划在演出结束后与主创人员进行零距离交流。

  自1934年剧本发表后,《雷雨》频频被改编成各类剧种,1938年申曲前辈艺人施春轩以幕表戏的形式演出过《雷雨》,从此“西装旗袍戏”闻名的沪剧舞台上的《雷雨》改编演出就没有停止过。 1959年,丁是娥、石筱英、杨飞飞、王盘声、解洪元、邵滨孙、袁滨忠等名家联袂主演《雷雨》。

  2013年上海沪剧院重新修改排演《雷雨》,在“尊重原著、忠于原作”的基础上,改编更加贴近时代导演曹其敬在执导该剧时,在完整保留1959年版中“盘凤”“花园会”“吃药”“撕支票”和“四凤独叹”等经典唱段基础上,着重体现人性、人情和人文精神 。特别在第五场的高潮,当真相大白,悲剧命运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安排沪剧舞台上很少见的五重唱,这段极具音乐性的演唱为该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强化了戏剧冲突。结尾时那风雨交加的雷电更是惊心动魄,将整部戏推向了高潮。《雷雨》中的繁漪个性鲜明,演绎的难度非常高。当年丁是娥把这个人物演绎得生动真挚,曾有“活繁漪”之称。茅善玉以自己独到的理解,再塑繁漪,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茅善玉看来,塑造角色向前辈看齐并不难,难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如何让经典常演常新。 繁漪与周萍的“花园会”,是沪剧独有发挥,曹禺对之赞不绝口。不过,在茅善玉这一代演员排练《雷雨》时,曾有人提出,“是不是应该尊重原著,拿掉‘花园会’”。“我们没有采纳删除建议,‘花园会’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沪剧唱段,有助于体味人物心情。”茅善玉坦言,这次演出版《雷雨》“花园会”并非完全照搬,“我们删掉了重复的小细节,节奏更紧凑,保留软糯味道。”她颇有感慨,“传承经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智慧。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对于艺术不能固步自封,要审视当下审美要求,回望前辈名家作品。”

  此次在《雷雨》中扮演鲁妈的陈瑜、扮演周朴园的王明达、扮演鲁大海的钱思剑和鲁贵的凌月刚都是沪剧舞台上具有相当功力的演员,尤其是著名沪剧小生朱俭演绎的周萍,见证了他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而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团90后青年演员洪豆豆(22岁)和金世杰(23岁)出演四凤和周冲的角色,在前辈们的辅导下,表演上不断进步,为演出增添了更多生气和活力。洪豆豆凭借剧中“四凤”一角,荣获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新人配角奖。

  为了弥补部分观众没能到剧场观看《雷雨》演出的遗憾,上海沪剧院与东方大剧院携手推出网络直播,11月15日晚7点30分,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平台观看整剧演出直播。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