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沪首批最美养老护理员:护理是良心活

解放日报2017-10-26 09:40:42

  原标题:上海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培养一支成熟的养老护理队伍迫在眉睫。在首批最美养老护理员眼中——养老护理是辛苦活、技术活,更是良心活

  近日,由市民政局等评选的上海首批50名“最美养老护理员”名单公布,平均年龄42岁,最年轻的仅23岁。他们平均岗位工作年限为11年,最短的5年,最长的29年。

  养老护理员,是个平凡的岗位,但不可或缺。上海是目前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至2020年,上海常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570万人。上海现有养老护理人员约4.3万人,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约2.6万人,养老机构护理员约1.6万人。培养一支与需求相适应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迫在眉睫。

  在今年敬老日前夕,本报记者深入沪上福利院、养老院等机构,采访了三位“最美养老护理员”。他们中,有提供的服务成行业“金标准”的,有被老人夸奖“比儿子还好”的,还有坚守养老事业的90后护理员。他们从事的是一份“爱的事业”,付出了“爱的温度”。

  90后郭静:以善意投入这份工作

  “当我老了,也希望被人疼”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郭静带着88岁的陈奶奶早锻炼。 彭薇 摄 

  “郭先生,你来了!”88岁的陈奶奶看见郭静,露出慈爱的笑容。郭静连忙搀着老人的手臂,应一声:“谢谢侬,陈奶奶!”

  陈奶奶退休前是名教师,人们会尊称她一声“先生”。被老人尊称为“先生”的郭静,今年才23岁,却已是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一名“老护理员”了,她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5年。在许多人眼中,年轻人做养老护理员“亏大了”。可郭静笑着说,“当我老了,也希望被人疼被人爱。”正是这份善意,让郭静用心投入这份工作。

  小伙伴纷纷离开,她留下来了

  5年前,郭静从江西省民政学校老年护理专业毕业,到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实习。帮老人清洁口腔、修剪指甲、洗头洗澡更衣……她一点一滴学起。不曾想,因为她的稚嫩模样,老人家属有过几次“发难”。一次,一位个子高大的奶奶入院,老人行动不便,需有人搀扶。当家属看见学生模样的郭静时,当即向院方提出换人。那晚回到宿舍,郭静哭了。“那年才18岁,感觉自己的好心被嫌弃了。”但她坚持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很有意义。

  实习结束后,和她一起来上海的同学大多选择放弃这份职业。看着小伙伴们纷纷离开,郭静暗暗给自己打气:只要脚踏实地,就离成功不远了。

  经过几年努力,郭静获得了护理岗位的国家职业资格高级证书。前不久,郭静晋升到福利院管理岗位,在失能重症老人区域对护理员进行培训。

  工作年限长了,她护理过各种情况的老人。有一位张奶奶,由救护车送入福利院,当时处于昏迷状态,身上携带鼻饲管和导尿管。两个月里,郭静每天给张奶奶擦洗,在耳边呼唤,有时就坐在老人身边跟她说说话。由于护理得当,张奶奶慢慢恢复了意识,现在已能坐着看电视了。“这都是你的功劳,没有你的付出,老人家不可能恢复这么快。”每次张奶奶的家属来看老人,都要对着郭静说无数次感谢。郭静说,“老人就像孩子,对他们要多一些耐心。”

  老人能理解,所有付出都值得

  在福利院,很多老人的子女在外地甚至国外工作生活,无法照顾老人。“老人和家人有时几年才见一面。”郭静说,福利院有200多个护理员,30岁以下的有一二十个。老人们看见年轻人格外亲切,经常说,就像看见自己的孙辈一样。

  退休干部朱爷爷从郭静实习就在福利院住着。老人常和郭静说他年轻时的故事:“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先苦后甜,生活更幸福。”他鼓励郭静多看书多学习。最让她感动的是朱爷爷对她说的一句话“我们从来没把你们当成护理员,我一直把你当成我的孙女和亲人”。

  “在这个岗位上能坚持下来的,其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老人的这份理解,让所有的艰辛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郭静说。

  “我的老家在井冈山脚下,风景很秀美。”郭静也会和老人介绍她的家和亲人,当她每年回家看望亲人时,福利院的老人总是拉着她的手说:“代我们问候你的家人。”还会对她说:“孩子,你什么时候回上海,我们会想你的。”每到这时,郭静心里就甜滋滋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她说,为老服务是特殊的服务行业,投入爱心、责任心和感情,“我看到更多的是社会和人情的美好。”

  市职业技能竞赛冠军郭志娟:把每个老人都当成家人

  对待老人就像“哄小孩”,用心就能换回真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3

郭志娟向护理员传授护理技能(资料)

  “王奶奶,阿拉吃饭了哦。”中午11时许,郭志娟来到房间,辅助卧床的老人吃午餐。把床摇高30度到45度,让卧床老人的头偏向一侧,在老人胸前垫上毛巾,端起碗,轻轻用手背贴近碗壁试试温度,随后用勺子舀起一口汤,送到老人嘴边……“王奶奶今天表现真好,吃得老多了!”这套动作,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介护区护理组长郭志娟已不间断地做了17年。

  “都以为我们的活没啥技术含量,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说起养老护理,许多人的第一印象还停留在帮助老人“吃喝拉撒睡”。在郭志娟看来,这份工作不仅是“辛苦活”,也是“技术活”,更是一份“良心活”。

  老人放假回家,都会想着她

  这天上午,郭志娟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突发腮腺炎,刚在医院把小孩安顿好,她就赶来了福利院。“如果我哪一天没来,这里的爷爷奶奶都会念叨我,‘小郭上哪儿去啦?’”

  郭志娟说,她之所以受老人们欢迎,原因很简单,“每一个老人,我都把他们当做家人来对待。”在每位老人的床头,有一张护理项目卡,上面不仅注明老人的年龄、所患疾病,还有提供护理时的注意事项,如防压疮、防噎食、防跌倒、防走失等;还注明老人的饮食类型,如普食、全流食、半流食、鼻饲等。这些都是郭志娟制作的,每位老人来到福利院,作为生活区的护理组长,她都会对他们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登记在案。

  郭志娟23岁就进入福利院,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其他年轻小姑娘帮老人擦身、排便时,偶尔会面露难色,拿取脏衣服、脏毛巾时要戴手套,郭志娟却毫不犹豫,撸起袖子就干。那时的她也以为只要把老人服侍好,让他们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如今,她有了更多领悟:“对老人的照护,不仅是身体上、生活上,更要在心理和情绪上关怀。”现在只要走进福利院的大楼,她总是面带微笑。她说,对待老人其实就像“哄小孩”,只要用心,就能换回真心。

  91岁的王爱珍奶奶来福利院已有4年。起初,她患有背部三度压疮,疮口溃烂流脓,老伴离世,无人陪伴,子女虽孝顺,无奈不懂护理知识,只能将老人安顿于此。

  “太淡了,不要吃!”“不要吃饭,要吃面!”刚进福利院,不适应集体生活的老太太闹起脾气,护理阿姨只得向郭志娟求助。郭志娟不仅安排厨房给老人做小锅菜,加强营养,还与子女沟通,不时从家里带点饭菜。在生活上,她为老人安排压疮监控,定时为老人翻身,保持干燥。慢慢地,老人的压疮痊愈了,胃口也好了,心理戒备放下了。如今,王奶奶可以坐着轮椅去院子里晒太阳,还能参加福利院组织的绘画、唱歌等活动。国庆假期刚过,被亲属接回家的王奶奶回到福利院,一见到郭志娟,就握住她的手不放:“回家几天,想你了。”

  心很细,什么事情都能想到

  2014年,郭志娟参加上海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在144名选手中获得个人第一;2015年,她又在全国第三届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中排名第七,获得个人一等奖并晋升为技师。作为行业中的佼佼者,说起养老护理的要领,郭志娟给出两个字“用心”。在和人交流时,郭志娟却总是“三心二意”。这并非心不在焉,而是职业习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老人有什么需求,哪里需要帮助,都逃不过她的视线。

  81岁的石引娟老人住进福利院两年了,由于患有脑梗后遗症,左边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不仅走路要搀扶,生活中也有很多不便。

  为帮助老人起身,福利院的卫生间坐便器旁安装了不锈钢扶手,但扶手通常安装在左侧,対石奶奶来说形同虚设。有次查房,郭志娟发现这个问题,第二天就叫来师傅在右侧加装了扶手。针对老人左手力量弱,手指不能活动,洗完手水分不能完全散发易导致皮疹的问题,郭志娟又与同事一起创新护理方法,改进护理用具,用棉布制作手指分割把握器,帮助老人时刻保持手掌的干燥。

  “她心很细的,什么事情都能想到。”在石奶奶眼中,郭志娟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不仅热心,还肯花心思。作为福利院技能创新工作室的一员,郭志娟参与设计的偏瘫老人助步鞋,有效帮助偏瘫老人进行身体恢复。

  除了认真做好日常护理工作,郭志娟还承担着对院内派遣制护理员的日常培训带教工作,定期为结对帮扶的养老院提供护理操作指导,将自己所积累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每一名学员。

  这项工作虽平凡而辛苦,但郭志娟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正不断提高,她要不断将“老人至上”的服务理念践行下去,“老人和家属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男子汉钟长江:老人夸他比儿子好

  “男人做护理员,不丢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4

钟长江为老人扦脚。(资料)

  53岁的钟长江只有初中学历,他靠自学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考试获得高级护理员职称。在成为护理员之前,钟长江干的是重体力活。2003年,他接受妻子的建议,成为一名护理员。

  刚开始,他对于护理员这份工作没有荣誉感,甚至感觉有些丢人。由于怕被亲戚问在上海从事什么工作,整整两年都没回四川老家过年。随着与老人们接触时间长了,钟长江如今能深切体会到老人的疾苦。他逐渐以自己的工作为荣,还主动为养老院打“广告”。每年春节与亲属团聚时,他都不忘兼职招聘工作,劝在外地打工的亲戚来上海从事护理员工作。

  现在,他有将近10位亲戚从事护理员工作。在他的带教下,妹妹和妹夫还先后被评为浦东“十佳服务明星”。

  “你真比医生都厉害”

  钟长江护理过的老人,年纪普遍在80岁以上。虽然自己也年过半百,但在这些老人面前,钟长江依然是小辈。老人喊他“小钟”,他喊老人“伯伯”。钟长江说:“看到坐轮椅入院的伯伯,经过我的护理后,出院时可以自己行走或在家人搀扶下缓慢行走,就觉得特别自豪。”

  赵伯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因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造成肾衰竭,他在入住养老院前,曾在一家医院住了半年多。在此期间,由于身体原因,赵伯伯没洗过一次澡,身上气味比较重。由于长期卧床,脚后跟还形成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溃烂区。钟长江没有嫌弃老人,“赵伯伯不能洗澡,我就常给他擦身。”他还按照操作规范对赵伯伯脚后跟的创面进行清洗、消毒。经过两个多月,每天3次的清洗、消毒以及红外线灯照射,老人的伤口一天天好转了。每逢家属来看望,赵伯伯都会向他们介绍“神奇”的钟长江。有一次,赵伯伯脱口而出:“小钟,你真比医生都厉害。”

  “小钟比我儿子还好”

  胡伯伯在南园养老院住了10年,一直到去世。入院之前,胡伯伯一直都由保姆照顾,不到3年时间,先后辞退了8名保姆。

  “每个老人的性格都不一样,要先熟悉他的性格和脾气,彼此成为朋友。”做了14年的护理工作,钟长江有了一套自己的“护理经”。在给老人做护理时,钟长江常会与老人聊家常。这些家长里短,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

  “小钟和以前请的保姆不一样,他才是真心对我。”胡伯伯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后来,胡伯伯生病住院,钟长江还经常前往医院看望。临终之际,胡伯伯握着他的手说:“你照顾我10年,比我儿子还好。”

  现在,钟长江每天工作12个小时,做五休二,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作为一位有着高级护理员职称的男性护理员,他大可跳槽去别的地方,不仅收入会翻倍,工作还轻松些。可是他说:“媒体上说养老护理员是一个就业前景好、职业发展空间大的新兴职业。”

  在南园养老院,28个护理员中只有4名男护理员。“男人做养老护理员,不丢人。”钟长江现在更想做的是通过在南园养老院的坚守,告诉外界,男人也可成为优秀的护理员。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