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五年升至78家 沪上美术馆迎来美好时代

文汇报2017-10-18 10:02:39

  原标题:五年从34家上升到78家 沪上美术馆迎来美好时代

  周六上午到刘海粟美术馆参观大师的早期油画和黄山写生作品,下午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印度著名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回顾展;周日在中华艺术宫呆一天,那里有多个展览正在举办……外企工作的石小姐本周末要接待外地来沪的大学闺蜜,两个艺术爱好者的出行计划里圈定了多家上海的美术馆。

  在上海,逛美术馆已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昨天在中华艺术宫召开的上海市美术馆建设推进工作会议透露,十八大以来,上海的美术馆事业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已成为承载城市精神的文化阵地。据统计,过去的五年间,本市美术馆数量从34家上升到78家,增加了130%,累计举办各类展览2024项,吸引观众2230余万人次。

  成绩源自上海在美术馆软硬件建设上的大力投入。近几年,沪上改建、新建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昊美术馆等一大批美术馆,在数量和门类上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美术馆定位明晰、特色鲜明,包括国有美术馆、国有机构美术馆、民办非企美术馆、民办公助美术馆等,在空间布局上覆盖中心城区和部分远郊地区。

  展览品质是美术馆的生命线。沪上美术馆积极探索馆藏的活化和利用,以完成文化部藏品普查工作为契机,率先在国内推出藏品固定陈列区,例如中华艺术宫《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刘海粟美术馆《“再写刘海粟”艺术大展》、朱屺瞻艺术馆《朱屺瞻书画精品展》。部分因场馆面积等原因无法呈现固定陈列的美术馆也对馆藏作品进行了梳理,如陆俨少艺术院《典·藏———陆俨少书画文献捐赠回顾特展》。

  各个美术馆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展馆的展品来不及展出,有些展馆却面临无物可展的尴尬境地,如何解决?上海给出的应对措施是让艺术场馆相互“借用”资源,建立“1+16美术馆资源合作机制”。“1”是指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的市级美术馆资源;“16”是指16个区的各级、各类美术场馆以及民营美术馆。这一机制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市区联动、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眼下正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杨可扬版画展》便是这一机制的产物。该展览中亮相的100余幅杨可扬版画艺术精品均借展自中华艺术宫。

  在充分挖掘海派美术资源的基础上,本市美术馆致力于公众审美素养的普及,积极打造美术馆教育平台,推出了“中华艺术宫之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吨半”、徐汇艺术馆“美育卡”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教育品牌。配合藏品展览的公共教育活动更是精彩纷呈。以刘海粟美术馆为例,配合《“再写刘海粟”艺术大展》,举办讲座、纪录影像播映、艺术赏析、手工坊、绘画临摹等各类活动近130场。

  “可以说,无论什么时间来上海,都可以在美术馆找到喜爱的展览和活动。”有人这样感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本市美术馆共举办展览483项,教育活动1588场,观众达352万。在刚结束的国庆长假期间,共举办展览69项,教育活动212场,参观人次20.8万……多项指征显示:上海正迎来美术馆发展的美好时代。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