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展新展在沪开幕

人民网2017-10-16 09:40:41

  原标题:聚焦古帆船文化复兴 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系列展览新展在沪开幕

  人民网上海10月15日电(轩召强)郑和宝船、福船、龙船,不同时期的各色古代船模一字排开,宣纸上的古代帆船栩栩如生,好似乘风驶来;除了上海的港口印记,来自不同国家各个年代的近千件历史文献、数百幅古船舶图纸和相关历史老照片、各色物件器具琳琅满目……走进上海市石龙路345弄的“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中心”,你能看到的是与中国古代帆船相关的一切,著名视觉艺术家尔冬强这5年来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在全世界各地港口的收获,堪称硕果累累。

  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与世界源远流长的贸易文化交流,中华文明能够流播四海,离不开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10月14日,《海上丝路重镇——上海古帆船历史研究与复兴文献展》在这里正是开幕,这也是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系列的第六项展览,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于此,传经送宝,探讨古帆船历史和文献背后的学术价值,共同期待中国古典帆船技术和航海术的全面复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6000569538778872.JPG

  展览现场

  重走海上丝绸路

  历经千帆寻找中国印记

  之所以关注到中国古代帆船这一课题,尔冬强表示这一切都因为他的航海梦想。在完成了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穿越后,最近五年,尔冬强一直在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万里海疆到爪哇海、安达曼海、地中海、波罗地海……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存在。而在时光流转,中国古帆船的“神秘线索”都留在了古船曾经到达过的世界口岸。

  尔冬强介绍,现代船的各种式样,其实在遥远的唐代的敦煌壁画里都已出现过,“在敦煌50多个洞窟的70多幅壁画中,有100多条舟船,而且种类繁多,除了单体帆船、双体帆船,甚至还有带楼房的帆船。”他在德国看到的西式帆船也有使用中国传统帆船技术的影子。

  “我们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很多东西正在从我们的视野中不断消失,但仍存在一些老人的记忆深处,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把这些打捞出来。”尔冬强带着这样的信念,驾着船帆,到达各地口岸,并在当地高校、政府和学术机构的帮助和支持下,搜集了大量文本、影像、图纸、实物,试图通过此次文献展览,还原中国古帆船的文明历史样貌。

  专程赶来出席开幕式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炜航表示,参观过展览后自己倍感震惊和意外:一是展品之丰富超过他的想象;二是尔东强从事帆船文物的研究收集时间之短,仅用5年时间就能搜集这么多的藏品,而且有些资料非常珍贵,已成孤本;第三就是经费大部分是由个人出资,而非来自赞助,实属不易。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7000484843928862

  尔冬强海上丝路采风

  比古典建筑、家俱更需抢救性保护的是中国古帆船

  拯救第五大发明

  尔冬强在开幕式上坦言:“自己在少年儿童时代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到外滩去看各种各样的船。但这一兴趣并没有持续坚持下来,80年代中国沿海城市开始改造,自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老房子和古典家俱的保护与研究中。拍了一辈子老房子,出版了50多本传统建筑保护方面的画册,也收藏了满坑满谷的古典家俱,但是工作中的重大缺失就是遗漏了对中国古典帆船技艺持续不断的文献跟踪记录和保护推广,作为一个文化人是需要深刻检讨的。”最近5年,尔冬强重走海上丝路,一直在尝试弥补过去工作中的疏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9000449393734260

  彩绘古船

  众所周知,上海是长三角的富庶之地,除了沿海沿江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上海特殊的海洋地理地质构造,上海以北沿海区域多浅滩,只能行驶平底船,上海以南沿岸海域,水深浪急,多为吃水深的尖底船,决定了南船北船必须在这里换船转运。八方辐辏、万樯林立的上海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一直是南北东西的水运枢纽,所以中国形形色色的帆船都会在上海这个大码头出没,给中国古典帆船研究提供了丰沛的历史资源。

  今天,提起帆船,许多人已经很难想起中国帆船的模样了。但事实上,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无论是水密隔仓技术还是全帆骨软翼帆、吊帆索的精巧设计,当时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在人类航海史上曾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对于推动世界文明朝着现代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但和以往的兴盛相比,如今中国古帆船文化的没落让人心痛。在尔冬强看来,比起古典建筑、家具,更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并保护起来的是中国的古帆船文化,目前中式木帆船的建造技术处于濒危失传状态,急需抢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8000401117226413

  古典照片帆船-太湖乡   尔冬强 摄

  翻阅文献探秘历史

  古代帆船的前世今生

  在此次《海上丝路重镇——上海古帆船历史研究与复兴文献展》中汇聚了中外许多文本、绘画、老照片和实物模型,其中近代部分对中国帆船技术的研究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的学者,其中李约瑟编写《中国科技史》时专门用了一整册的篇章来讲中国的古帆船;而另一个叫做夏士德(1890-1969)的上海旧海关英国籍雇员,则呆在长江口观测各种各样的帆船,画下一批古帆船的图纸,对中国的帆船做了系统的研究。作为上海海关的雇员,夏士德在工作中接触了大量出入长江口的各式中国帆船,他被中国古典帆船的多样性和先进性所吸引,做了大量实船测绘工作,写了一批相关书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文献。”尔东强透露,前不久,在徐锦华研究员的帮助下,他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找到了夏士德生前在上海留下的未刊布过的手稿,尔冬强正与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先生筹划,将该手稿译成中文出版,相信对古帆船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或将起到作用。

  除此之外,展览上还能看到尔冬强从世界各港口搜集而来的文本收藏,有各个年代的海关档案,有着最官方也是最全面的古代帆船数据记载。尔冬强甚至翻阅了各类古书籍,整理复制出了各个时期中国船舶的图纸,其中可以看到上海沙船、吴淞方头船和崇明船,还有“花屁股”船和“歪屁股”船,“歪屁股”是古代船工针对天险乌江航行特别设计的船型,船尾是歪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201710150749000041585065230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所藏夏士德手稿

  展览大厅中,还陈列了多件大型实体船模,包括了当年郑和下西洋的郑和宝船、福船和绿眉毛模型。最吸引眼球的是上海宝山龙船,这是宝山区文广局特别为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展制作的大型船模。宝山龙船是上海市宝山罗店地区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标志,船体制作工艺精细、亭台楼阁、旌旗飘扬,都是大阵仗,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喜庆气氛。

  据悉,此次《海上丝路重镇——上海古帆船历史研究与复兴文献展》由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中心、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展览将持续到11月8日,工作日免费对外界公众开放。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