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翟祖华:跨界与融合的艺术探索者

国际在线2017-09-29 15:19:36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翟祖华:跨界与融合的艺术探索者

  翟祖华(1947年—)。供图 翟祖华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彭丽):2017年9月24日,国际在线上海微网专访著名艺术教育家翟祖华。翟祖华1947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理事、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翟祖华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深受艺术浸染。1967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起在母校担任绘画基础教学和专业基础的教学工作。2002年进入第二工业大学筹建人文与艺术学院,一直从事绘画和设计专业基础的教学工作和各类专业学科部分课程,从平面到立体、从理论到实践,门类繁多。

  翟祖华最大的特点是涉猎广且每个门类都深入其中,并将各门类融会贯通。翟祖华说:“艺术门类和艺术地域,不是抨击艺术的理由。所有的艺术和艺术家都是美的,应该各取其长、融会贯通。”

  博厄斯说:“一切艺术风格都是由许多形式因素组成的,而这些形式因素就形成了艺术风格最具体的特色”。翟祖华从专业的设计走向艺术的创作,从存异走向趋同,从跨界走向融合,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不断进行创造和探索。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翟祖华:跨界与融合的艺术探索者

翟祖华创作的《奥运会之光》(丙烯壁画)。供图 翟祖华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退休前您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从事教育工作,主教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请问设计这门学科是怎样的一门艺术?

  翟祖华:这个问题很必要。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处理理解为设计。

  设计要有变通的思想,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现代设计与现代绘画是同样重要的学科,这种情况在国外非常常见,国外的艺术设计与现代绘画是关联的,都受到同样的重视和尊重,现代绘画与现代设计互通并相互影响。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作为专业的艺术教育者,请您谈谈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翟祖华:艺术和艺术设计是最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赫伯·里德认为:艺术教育是通过美术完整人格教育,也就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能得到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艺术教育的综合目的,其价值体现为:情感、智力、技术和创造。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艺术的创造活动可以培养人的一般创造力。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形成一种创造意识,这种意识形成心理定势,就会让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更好的实现艺术教育,在注重艺术教育综合目的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目的与过程的关系。对艺术教育的过程要加以分析、研究、设计和选择。对学生而言,应通过艺术教育让他们专注于过程,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自由,更有信息。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翟祖华:跨界与融合的艺术探索者

翟祖华创作的《京音》(壁毯)。供图 翟祖华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有人说艺术教育是“美商”的教育,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翟祖华:丹尼尔•平克曾经在《全新思维》中提到,未来人类的六大竞争力,第一项就是设计感。设计感当仁不让的排到了故事感、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这五项的前面。这个设计感,用哲学的话就是美商的指数。

  美商全称美丽商数,实际上是一个审美问题,是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美商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不只停留在艺术上,通过审美和美商的训练可以陶冶一个人的心。审美问题是蔡元培先生曾经非常注重的问题,他把审美问题看得很高。80年代初我有幸参加社科院举办的“全国高校教师美学研修班”之后对美学就更加关注。美学其实是研究美的哲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在美学家蒋勋眼中,美学更恰当的翻译是“感觉学”。

  美商培养与艺术教育相关,不是停留在艺术技巧的传授,更多是对于艺术和审美潜能的挖掘。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美商的培养依赖感知,在观察、认识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这好比一个库存,需要平常积累很多美的感受。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翟祖华:跨界与融合的艺术探索者

翟祖华创作的《古桥晨曦》(油画)。供图 翟祖华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您创作的版画、水彩、油画与众不同,非常美,具有自己的特色。您觉得与您曾从事设计教育是否有关?设计与绘画创作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翟祖华:毫无疑问,设计教育与绘画创作有很大的关联,二者相辅相成。进入大学做老师,我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进而带动我的创作,许多艺术构想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积累。即是从工作需要出发,对艺术的样式进行探索,形成对多样艺术门类的兴趣。正如我的艺术创作,其实很大层面上来源于设计教育。我从绘画教育转入设计教育,设计基础又反过来影响我的绘画创作。

  从传统绘画到民间艺术,从东方绘画到西方现代艺术,我都喜欢,并倾注于学习的热情。在长期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亲力亲为置身于实践创作之中。从大型的壁画创作到方寸之地藏书票设计,从二维的平面装饰到三维的现代陶艺制作,从传统水墨到油画、水彩,多样艺术融合,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翟祖华:跨界与融合的艺术探索者

翟祖华创作的《香山印象》(水彩画)。供图 翟祖华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从设计教学转向油画、版画、水彩等方面的创作,算是小的跨界与融合,您如何看待艺术的跨界?

  翟祖华:说起跨界不得不提到徐悲鸿大师。徐悲鸿的作品美,是因为他深谙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精髓,他把东西方艺术很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哲学角度讲,跨界本身就是融合,就意味着创造。创造就是新的综合,跨界就是把各种元素重新综合。现代艺术其实是需要跨界的,现代艺术是多元的,多元不是多种艺术要素或艺术题材的简单拼接,而是在对多元融会贯通前提下的再创造。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据悉,您和陈燮君老师今年举行“生肖文化和家庭文化艺术作品展”,展出了您创作的陶鸡作品近50件,并大获好评。当时怎么想到创作这个系列?

  翟祖华:早在2014年,我从高校退休,回到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就开始做一批陶鸡。鸡作为“生肖文化”,它是人类吉祥的一种符号。之前也零星做过几只鸡,一只仅有巴掌大,随意手捏,然后将胚体中心挖空,再黏上各个部件,我取了个名字叫“初鸣”。从此一发不可收,陶艺蕴含着我儿时的记忆和情感,和着陶土和火,塑造和烧制心中的光明使者。

  为鸡造像,其实是塑造心中的意象。我的这个系列,主要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陶鸡形态的自信、威武,充满一种生命的张力。同时,强调颈部直线的向上特征,表达出一种对光明的追求;又通过这种直线的夸张特征,力求传达一种崇高感和静穆感。为完成这种尝试,我画了大量的线描草图。作了一次形式、内容与结构关系的推敲和探索。它不是简单的表现,而是研究怎样用多种艺术样式去表达,从而使这一单一的题材丰富多彩、趣味盎然。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翟祖华:跨界与融合的艺术探索者

翟祖华创作的《东方大白》(陶艺作品)。供图 翟祖华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在您看来,传承千年的陶艺具有怎样的文化魅力?

  翟祖华:捏泥制陶是人类童年重要的手工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文明的标志。现在我们重新认识陶艺、体验陶艺,是重新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更是一次探索拓展的实现过程。

  现代陶艺是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其他现代艺术表现形态相比尚处于青少年时期。然而它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方兴未艾的发展期。有人把现代陶艺的兴起称为“泥土的革命”,它不能简单理解为传统陶艺的自然延伸,它有着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您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巨大张力。希望能听听您对于作品张力的看法?

  翟祖华:在美学领域里,张力是艺术视觉理论的一个借词。比如我的陶鸡,颈部直线是一种向上的张力,如同希腊的雕像,通过向上的张力体现庄重;舞蹈舞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张力的体现;中国的文字“一”是一种横向的张力;“米”字是一种有生命的张力;“水”字则是一种体现四面八方的张力。

  如果将画比作场,张力便是艺术的气场,是“艺术的达成度”, 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状态。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可能是一个故事、一副图景、一场冲突等,总之是某个个案,然而给观者的生命体验却远超个案,带来认同、感动、共鸣、玄思。对情感、意象、思想的蕴含,到达一种贲张欲出的程度,让观者感受到其中的紧张、兴奋、激越、心潮澎湃等情愫,便是张力要表达的现象,同时也是艺术作品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专题-名家访谈列表摘要】翟祖华:跨界与融合的艺术探索者

翟祖华创作的碎片作品。供图 翟祖华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您在创作一个碎片系列,怎么会想到用碎片进行创作?

  翟祖华:碎片是一种不完整,是一种偶发的形态,我通过这个系列,将不完整用新的艺术样式重新组合,并加入符号元素,使它成为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完整个体。

  碎片系列创作上,我同时把祖父的闲章物化,来纪念他,并珍藏这份对前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造物为心语”、“形态为心声”。艺术的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为“意”,以“意”变形为“象”。齐白石先生“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也说出了“意向”的特征。碎片系列是以不同的材质和表现方法,去表达心中的“意象”形态。

  国际在线上海微网:在您的碎片系列作品中,非常特别的是 “三脚猫”这个落款,据悉“三脚猫”在您这里有一个有很美丽的出处,能简单讲讲吗?

  翟祖华:“三脚猫”是祖父曾刻过一方闲章。我与祖父感情很深,这枚章我一直珍藏。因为工作需要,形成了我对多样艺术门类的兴趣,而我对艺术样式的新奇和探索,常使我欲罢不能、沉浸其间、不能自拔。由于对多个艺术门类我都喜欢“插一脚”,进而深入尝试,故自嘲为“三脚猫”。其实,“三脚猫”只是怀念和寄托,最根本的是我希望通过艺术实践加深文化的传承和对美的表达,这也是艺术教育者和创造者的职责所在。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