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警方凭现代信息技术破获悬案

文汇报2017-08-10 09:48:36

  原标题:生物信息锁定隐匿14年杀人嫌犯 崇明警方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破获悬案

   人烟稀少的野外,一家小小的杂货店前,没有路灯,没有监控,也没有目击者,随后的一场大雨几乎把所有的犯罪证据都洗刷干净———这是14年前崇明“7·14”抢劫杀人案的犯罪现场情况。

  “现场条件实在太差,除了一枚犯罪嫌疑人的生物信息,几乎没有任何线索。”时任刑侦大队副大队长的宋洪杰向记者介绍道。但正是凭这枚宝贵的生物信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崇明警方最终于今年7月揭开了这宗尘封14年的命案之谜。

  唯一线索是一枚生物信息

  2003年7月14日20时许,崇明庙镇地区发生一起轰动一时的杀人案,年仅16岁的当地居民小顾被凶手残忍地割断颈动脉,因失血过多不幸身亡。

  接到报警后,崇明公安立即赶到现场,但倾盆而至的暴雨让整个取证过程变得异常艰难。经过连夜细致勘查和检验分离,侦查人员勉强从现场遗留的大量血迹中,发现并提取了一枚疑似嫌疑人的生物信息。

  “当时生物信息技术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数据库容量不是很大。我们进行了前科比对,但未能发现嫌疑人。”凶手没有前科,这让警方的调查更加无从下手。在地毯式排摸和大面积走访调查均无结果的情况下,警方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那唯一的一枚生物信息上。

  生物信息成功比对嫌疑人

  14年来,崇明公安始终没有放弃追凶,他们采集过千余名可疑人员的生物信息,并曾六次将嫌疑人信息录入全国公安机关相关数据库参与网上比对。终于,今年7月13日,崇明警方得到了市局刑侦总队的信息反馈:“7·14”杀人案中的生物信息在浙江省平湖市比对上了安徽籍嫌疑男子黄平。

  “今年6月份开始,公安部组织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生物信息网上作战追讨专项行动,当我们再一次把这桩积年命案中获得的生物信息数据录入后,终于等来了全国库比对成功的结果。”刑侦大队的沈军表示,现场物证库与人员样本库原本是两个独立的数据系统,这次通过升级换代形成了一个网络系统,实现了全国的生物信息数据共享。

  经查,2014年,黄平在一次邻里纠纷中,曾被浙江警方采集到身份信息、指纹和生物信息。崇明警方进一步核实,发现黄平当年提供的身份证号码另有其人,其身份信息系伪造。

  嫌犯由于经济拮据实施抢劫

  这名自称“黄平”的男子究竟是谁?为确认黄平的真实身份,警方利用指纹比对技术,依托公安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查询,发现其指纹与浙江警方在2010年清查行动中采集到的“王轩”的指纹一致。人像比对的结果显示,“黄平”的真实姓名就是王轩。

  7月14日,崇明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王轩,通过对其在浙江活动轨迹的深入调查,摸清了他的工作单位和暂住地,决定于第二天实施抓捕。

  正义虽然迟到,但终究没有缺席。7月15日10时许,王轩在嘉兴市嘉善县一鞋包厂内被成功抓获,14年的逃亡之路就此画上句号。面对警方讯问,心理防线全面崩溃的他如实供述了当年由于经济拮据意图实施抢劫,结果失手将小顾杀死后逃逸现场的犯罪事实。(文中嫌疑人均为化名)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