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静安寺街道地处市中心仍有简居陋屋,区政府与街道“掘地三尺”挖空间解决居民如厕难 最繁华社区告别最后144个手拎马桶
街道为赵阿婆新建的卫生间。海沙尔 摄
常熟路,上海最繁华的街区之一,近华山路的路口立着一个一米多高的方形不锈钢桶,老旧斑驳,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这个桶叫“小倒口”,内部与市政管道连接,周边7户居民在这里倾倒马桶。8月7日,“小倒口”被拆除,因为它完成了“历史使命”,7户居民不久前都告别手拎马桶,装上了现代化卫生设施。
静安寺街道地处上海市中心,辖区内高端商务楼宇与高档商业体林立,但二元结构仍突出,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不少简居陋屋。今年以来,静安区政府与街道克服重重困难,区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指导并督办,努力消灭了辖区内最后144个手拎马桶。
楼上装只马桶,楼下也要同意
82岁的赵秋芳,住在常熟路沿街房的9号楼两楼,手拎马桶已经用了30多年。早年,左邻右舍居住条件都差,用马桶、拎马桶,赵阿婆没觉得什么;但最近10来年,周边就剩下他们7户人家没有现代化马桶。白天上厕所要走6、7分钟去附近一幢商场解决,晚上就要用到手拎马桶。如今,拎着马桶往常熟路街面上的“小倒口”走,赵阿婆常常觉得很不好意思,“在这么好的地方,我家竟然还在用手拎马桶……”
2006年开始,静安寺街道在全市率先推进老旧住房的“马桶工程”,几年下来,辖区内绝大部分居民的“如厕难”问题都解决了,但还有赵阿婆这样的人家被遗留。静安寺街道办事处主任洪明铭告诉记者,经过前期调查,街道发现辖区内还有最后144个手拎马桶,被遗留下来各有各的原因:有的人家居住面积太小,屋内屋外都挤不出地方;有的人家房屋结构特殊,管线接不出来;有的人家什么条件都具备,但楼下邻居不同意……赵阿婆家几种情况都遇到了。一家三代人挤在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实在腾不出地方。但她家告别手拎马桶心切,11年前周边大面积消灭手拎马桶时,一家咬咬牙挤出一米见方的地方,施工人员也上门查看过了,万事俱备,但楼下人家死活不同意。
原来,不像成套住房,这里的房屋都没有卧室、厕所等空间区域划分,所以楼上人家要装马桶,真的就是装在楼下居民的头顶上,甚至是人家的饭桌顶上、床顶上。在静安寺街道,楼上要装马桶,因楼下不同意而装不成的,并不在少数。
再难,街道也要努力推进。“手拎马桶已经成为街道管理中的明显短板,与其所处大城市中心区的地段不相匹配;有没有现代化卫生设施,更是事关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的大事。”洪明铭说,今年初,街道抽调人员成立专项小组,到居民家中一户户上门走访,再经过多方论证解决方案,最终确定了静安寺街道消灭辖区内手拎马桶的标准:消灭马路“小倒口”,让居民如厕不出户、不出楼、不出弄。
分到独用卫生间就像分到新房一样
赵阿婆以及周边几户居民告别手拎马桶遇到的阻力,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减弱。眼看要陷入僵局,街道打算另辟蹊径。
9号楼与隔壁的7号楼之前在一层的位置隔着一堵墙,7号楼一层是一家区属物业公司——金威物业的房产,多年闲置。发现这块空地资源后,街道找到了金威物业,希望能将围墙打掉,“借用”7号楼一层小院两三平方米面积,为9号楼四户居民建个小型公共厕所,让他们如厕不用出楼洞。这一想法得到了金威物业的支持与配合。
愚园路433弄内有两排80多年的老房,破旧不堪,38户居民勉强使用着房前一处只有两个蹲位的公共厕所,大部分人家床底下都有只手拎马桶。但由于房屋都是木结构,专业人员勘查后认为,安装现代化的卫生设施会造成房屋安全隐患。
居民们非常失望,街道干部却没有放弃。屋内不能装,屋外有没有空间?公共厕所旁边一块约20平方米的仓库引起了街道注意。“如果这块区域能使用,可以为居民搭建一个像样的公共厕所,让他们如厕不必出弄堂。”愚谷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邬贾平说。原来这处老房是市教委家属房,公厕以及仓库都是市教委的物业。街道跨前一步,主动找到市教委相关部门,希望能利用起这些区域。市教委非常支持,不但愿意拿出这20多平方米的仓库,还清退了公厕旁边另一处出租房,全部近百平方米面积提供给居民建公厕。
按照居民“一户一卫”的意见,不久前,街道在这块区域建设了近40个独用卫生间。拿到钥匙的居民,兴高采烈地一间间查看,就像分到新房一样。
排挖管线,需做通不同小区居民工作
“错过这次机会,下次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啦!”在常熟路9号内,赵阿婆苦口婆心地劝说一户不同意卫生间合用、要独用的居民。
但借来的空地只够盖两间厕所,四户人家中势必有人家要合用。提出独用的居民,最初态度挺坚决。景华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寒韵是个有心人。他了解到,这户居民家中有残疾人,按照相关政策,今年残联出资,可为他家修缮公共厨房,但在静安区“美丽家园”大修项目中,静安区出资已为他家修缮过公共厨房。既然本意是要改善残疾人家庭生活环境,是否可以将残联这笔经费用在这户人家房间修缮上?张寒韵通过相关部门帮他家申请下来这笔经费,并帮助这户人家张罗房间装修。看到居民区真心为他们着想,这户人家的态度软化下来,最终同意了厕所合用。
为消灭这最后的144只手拎马桶,街道在“掘地三尺”挖空间后,又因地制宜制定了“一户一策”;不过,几乎没有一户能顺顺利利推进。静安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于振荣深有感触地说,这时候就全靠基层干部们反复与群众沟通,开展民主协商,做大量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
华山路421弄,上海歌剧院的隔壁,从弄堂进去,走过两排小楼,再拐两个弯,弄堂深处就到了一片平房,据说有80年历史。这片平房的结构有些奇怪,中央两排是16户居民的房间,两侧是居民早年自己搭建出来的厨房,房间与厨房之间隔着不到一米宽的小弄堂。居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最痛苦的还是没有卫生设施。
得知能安装卫生设施,16户居民家家拍手欢迎,房间没空间就在小厨房里“挖”。但没有想到,一听说街道要给弄堂深处的16户居民解决马桶问题,排管线会通过自家门口,弄堂口两排小楼居民不干了。两排小楼共有六七十户居民,左边一排与16户居民同属一个小区,右边一排属于隔壁小区,早些年这些居民都解决了马桶问题。左边一排担心,16户居民的马桶管线接进来,与他们合用总管,增加总管负担容易造成堵塞;右边一排担心,开挖马桶管线,可能臭气熏天、灰尘漫天,影响生活环境。甚至有居民阻挠施工。
“请你们想想当年没有马桶时的种种痛苦。”海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红芬一次次走进居民家中,推心置腹地做工作;她与施工队多次排查管道,寻找可能导致管道堵塞的原因,最终把弄堂口两排居民使用的地下排污管全部换了更粗的管线,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施工得以顺利推进。
自治热情被激发,邻里龃龉消失了
如今,从常熟路沿街房的9号楼走进,一层有个露天小院,两间崭新的小屋矗立其中。这是街道为赵阿婆与9号楼其他三户居民新建的两间合用厕所,里面不但有现代化的卫生设施与洗手池,赵阿婆他们还自己安装了淋浴设施,摆进了一直想买却没地方摆放的洗衣机。如厕洗澡洗衣服方便了,赵阿婆开心得不得了。
在告别手拎马桶的过程中,居民的自治热情被激发出来,邻里之间更加团结友爱。当要独用的那户居民同意合用后,四户居民又因为谁与谁合用,产生分歧。这时,有户三楼居民提出,自己家有空间,可以安装独用马桶,不用与其他人合用。赵阿婆正是住在三楼这户居民楼下,她与家人商量后主动提出,同意楼上居民安装马桶,并愿意与二楼邻居合用一间厕所。如此,四户人家一波三折地告别手拎马桶方案才得以通过。
其他三户人家被赵阿婆的谦让所感动,对她信任有加。在她的动员下,四户人家制定了厕所使用邻里公约,并募集了自治金,还在“借来”的一小块空地上,添置了晾衣架共同使用。多年来,因为空间逼仄而产生的龃龉都慢慢消失了。
原先,愚园路433弄内的两排老房旁边,有不少居民私自搭设的违建,都存在安全隐患,在今年静安区美丽家园建设中,街道曾经想先拆违建再为居民修缮房屋、进行环境美化,但最初得知要先拆违建,居民们都不同意。如今,在解决了居民如厕难这一头等大事后,这里的居民反过来主动要支持街道来拆违,早点将居住环境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