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局: 还原80年前“枫泾阻击战”

解放日报2017-08-07 08:49:12

  原标题:金山区档案局开展课题研究,相关研究人员花10个月奔走全国多地 还原80年前那一场“枫泾阻击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位于枫泾的工事遗存。(资料) 

  1937年11月8日至10日,在金山枫泾,一群中国军人明知淞沪会战已失败,但面对凶残的日军,他们仍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坚守三天三夜,牺牲官兵超过千人……

  “枫泾阻击战是淞沪会战后、南京保卫战前,中国正面战场阻击日军的一场战役。”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抗战史研究专家余子道说,守卫枫泾是为了保护苏嘉铁路,守住杭嘉湖地区和京沪宁地区的大门。这场战斗延缓了日军进攻南京的速度,掩护了淞沪会战主力部队的撤退,意义重大。

  对于这场惨烈战斗,对于那些明知要死仍英勇战斗的中国官兵,人们却知之甚少。令人欣慰的是,从去年9月开始,金山区档案局启动“枫泾阻击战”课题研究,一群年轻人花了10个月,前往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查找档案、请教专家、寻访英雄后人,逐步还原出当时在枫泾战斗的英雄群像和那段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

  一位生于金山枫泾的抗日青年

  王枫,金山区枫泾镇人,1917年出生于商人家庭;淞沪会战开始后,特别是枫泾阻击战期间,他组织家乡知识青年发起抗敌学友会、抗敌后援会,后辗转延安、东北、江苏、江西等地参加抗日斗争与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任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然而,仅有这点资料是远远不够的。

  今年3月21日,“枫泾阻击战”课题组研究人员踏上寻访英雄事迹的路途。上海到南昌,700余公里,列车掠过一排排楼宇,驶过一片片油菜田,穿过青山黛瓦间氤氲而起的淡淡云气,仿佛跨越了时间的阻隔,回到风雨飘摇而又激情澎湃的年代。

  第二天,研究人员拜访了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处长张棉标,在其热心帮助下,他们找到王枫的履历表,也查到了王枫子女的线索。3月23日,他们在江西省档案馆查找到王枫参加抗敌学友会、后援会的线索。之后,还联系上了王枫之子王苏吉。

  电话接通时,王苏吉正在由萍乡往南昌的路上,得知研究人员来意后欣然约定当天见面。王苏吉回忆道:“父亲很少说起他年轻时的经历,只知道《西行漫记》对他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对党的信仰始终不变。”一个有着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革命先辈形象被勾勒出来。王枫女儿则从密封好的文件袋中小心翼翼拿出父亲在延安抗大做教员时的教材《辩证唯物论》,上面满是红绿相间的墨水线和批注……回忆起父亲,泪水不觉滑落面庞。

  一群来自湖南的“竿军”英雄

  据记载,枫泾阻击战的参战中国军队,有中国国民革命军第10集团军第128师382旅、第109师654团,预备第11师41团,参战中国军人达3000多人,最终阵亡1000余人。

  参战将士大多来自湘西,号称“竿军”,他们在枫泾与敌人展开短兵搏杀。这是怎样一支军队?有怎样的特质?今年3月30日,研究人员到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梳理掌握的线索,制订初步调研方案。第二天,凤凰县地方志办公室、凤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帮助研究人员收集到《凤凰文史资料》等书籍和资料,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枫泾阻击战相关史实和“竿军”的战斗事迹。

  《百年竿军》作者王嘉荣得知研究人员来自上海,希望了解当年“竿军”抗战事迹的意图后,立即答应接受采访,详细介绍“竿军”从清朝屯镇开始的发展过程,以及“竿军”崇文尚武、忠勇报国、民族团结、坚韧不拔、不畏牺牲的特质。

  经凤凰县方志办介绍,研究人员还见到靡洪武、陈启迪两位老先生。糜洪武说,他的爷爷叫糜大昌,128师768团少校副团长,为掩护伤员撤退,被烧死在地堡中。陈启迪回忆起父亲陈范作为128师767团团长率部承担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艰巨任务时,仍充满自豪,说到当年湘西子弟在远离家乡的前线,在武器装备落后、后勤补给不足的情况下,数次跃出战壕,与敌人短兵相见的情景时,老人几度落泪……

  之后,研究人员来到长沙,档案馆里《湖南省凤凰县抗战伤亡官兵褒恤状况调查表》让大家的心灵再次震颤。当研究人员用笔抄下128师阵亡英雄的姓名、年龄、部队番号、任职、牺牲地点等信息时,心情难以言表,这些英雄大多在18岁至30岁间,却被永远定格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阻击战”轮廓逐渐勾勒出来

  今年2月28日,研究人员赴江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当时的作战报告、作战命令、战斗手记等一手史料;5月11日,他们赴浙江省嘉善县史志办和嘉善县档案馆,查阅“嘉善阻击战阵亡官兵名录(部分)”等有关阻击战原始档案方志资料;5月17日,他们与远在美国纽约的华侨进行视频连线,聆听大洋彼岸的同胞讲述为支持中国军队而惨遭日军活埋的朱家夫妻和年幼女婴的不幸。在上海市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市图书馆等处,研究人员还查阅《字林西报》等抗战时期西文报纸,以及枫泾阻击战发生前后《申报》等报刊资料,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士翻译、解读。

  有了这些材料,“枫泾阻击战”的轮廓逐渐被勾勒出来——1937年11月8日,日军第18师团第35旅团2000余人进攻枫泾。20架敌机对守军阵地进行轰炸,投弹200余枚。防守枫泾的预备第11师41团疏散妥当,损伤不大。下午3时,日军骑兵100余人发起试探性进攻,被41团将士击退。下午5时,日军进攻枫泾东南1公里北旺泾,预备11师警戒连奋起抵抗,因弹药耗尽,援兵受阻全部牺牲,日军占领北旺泾。8日夜,日军以优势兵力进攻枫泾,团长张伟负伤,接替张伟指挥的团副方学苏阵亡……

  据了解,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抗战史研究专家和学者余子道、吴景平、苏智良、张云等,以及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都对“枫泾阻击战”研究给予了学术支持和研究指导。目前,依托上海学术界对淞沪会战研究成果,依靠抗战史研究专家的专业眼光,依据扎实全面的史料,“枫泾阻击战”课题研究成果已逐渐明朗。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