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一只被主人办理了“宠物托运”业务的宠物猫搭乘G134列车于12:26从上海虹桥出发前往南京南站。当日,全国首批高铁宠物托运服务在京沪高铁开启。
解放日报记者 孟雨涵 摄
4月8日起,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的高铁宠物托运服务。看到这个消息,笔者的思绪一下回到今年上海两会市政府各部门现场办理代表意见时的场景,当时就有代表向申通地铁提出了能否携带宠物乘坐轨道交通的问题。面对养宠人士提出的公共场合“宠物友好”理念,工作人员解释了目前轨道交通的规定以及人流量大的现状,在情况表上写下“留作参考”。
4个月过去,铁路部门的宠物托运服务,率先对养宠人士的现实需求做出回应。而看似简单的宠物托运服务,其实牵扯到不少细节。“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这12个字的背后,能看到铁路部门认真求解各方诉求最大公约数的努力。这项服务的推出,还能有效拓宽高铁营收范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铁宠物托运服务的推出,不仅解决了养宠人群的出行难题,更折射出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层变革。从“留作参考”到积极尝试,公共服务不断拓展“友好”的边界,彰显了城市文明对多元需求的包容与回应。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特定群体的关怀上,更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了潜在的社会活力,为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个信号:社会文明的高度,往往体现在如何对待每一个细微的诉求。当“宠物友好”从理念走向实践,我们期待在更多领域打破固有思维,在平衡各方权益中探索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谢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