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F1喜力中国大奖赛“格子旗嘉年华”活动现场,主题车展、音乐演出、美食市集、宠物主题日等多元互动体验营造出浓厚的F1城市节日氛围,市民、游客竞相前往。
2025F1喜力中国大奖赛“格子旗嘉年华”活动现场,主题车展、音乐演出、美食市集、宠物主题日等多元互动体验营造出浓厚的F1城市节日氛围,市民、游客竞相前往。
日前,《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实施,为构建行业生态领航。图为市民在位于淞沪路270号的加伍磅健身门店内锻炼。
运动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图为闵行区平吉四街坊幼儿园举办“小手牵大手”趣味运动会,在孩子心中播下体育精神的种子。
2025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全程21.0975公里,参赛者为7000人。跻身男子前150名、女子前100名的运动员可以获得直通2025年上海马拉松的参赛名额。 均 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F1之后,上海热力不减,文体旅商展精彩纷呈。
纵观全球,一个运动生活更丰富的城市,往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朝气、创新更为活跃的地方。上海如何在这方面进一步提升?可以抓住哪些机遇?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曹祎遐扎根上海文化消费领域研究多年,曾在英国、日本访学期间细致考察了当地的文体旅融合发展。她与记者分享了对上述话题的思考。
运动可以带动
城市精神的体现
城市周刊:刚过去不久的2025年F1上海站,文商旅体展联动,将“赛事周”升级为“全城派对”。“F1超级引擎”为申城注入澎湃热情,也助推提升了各方消费动能。纵观全球,似乎一个运动生活更丰富的城市,往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朝气、创新更为活跃的所在。这背后有什么客观规律吗?
曹祎遐:前几年,我曾有机会到英国利物浦大学访学,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持续的关注和思考。
利物浦是英格兰西北部港口城市,虽人口规模不可与上海同日而语,却常年稳居英国著名商业中心、第二大商港,对外贸易占全国的1/4。从20世纪70年代起,利物浦的船坞和传统制造业急剧衰落,成为其整个城市谋求转型的契机。此后,旅游业成为利物浦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那儿旅居了一段时间以后,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一点是,“You'll never walk alone(你永远不会独行)”这句话在利物浦的市民生活中无所不在,几乎就是利物浦城市精神的代言。进一步了解,方知这句话来自利物浦足球俱乐部队歌的歌名,歌曲本身在英国传唱已久,被数十位知名歌手演绎过。而今,利物浦几乎就是用一个球队的一种精神来带动整个利物浦的发展。
细究起来,对身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的个体而言,运动是释放,更是最好的疗愈。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个体,需要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去放松或调解身心。在这方面,体育运动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带动内啡肽的释放。正常分泌的内啡肽有助于人体保持年轻、有活力的状态,让人产生一种更持久、踏实的身心愉悦。
而站在城市的维度去看,如果体育精神与城市精神融为一体,市民的精神面貌会呈现出更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一面。这种积极性往往会演变为创造力、创新度的增强,创业的劲头也会更高涨。于是,就出现了运动精神具足的城市,往往创新、拼搏精神也更足的现象。
体育运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社交属性较强。都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了以后,会更容易走向内心和孤独,成为触发“一人经济”“宅人经济”兴起的土壤。但人类的性格特质是多样的,生活方式的走向更可以是丰富的。虽然有一些运动类型靠单一个体就能完成,但热爱运动这件事本身,会推动人更多地走出家门、走向户外,去社交,去互动,去碰撞。从这个角度而言,随着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户外运动产业一定会成为当下城市提振消费信心、追求“品质消费”的进程中,不可或缺、潜力巨大的增长点。
赛事连接产业与生活
刚需背后机会多多
城市周刊:据你观察,在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方面,上海已经出现了哪些比较好的现象,可为相关领域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带去引领性的启示?
曹祎遐: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可以说是贯穿上海去年一整年的一个亮点。一路观察下来,我发现,与其说是我们要去鼓励、倡导什么,不如说上海目前已经站在了“品质消费”的爆发点上。
这是消费市场经历多年高速发展后的一种必然。用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市场这个“大蛋糕”已经做大、做强,市场体量基本稳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在此基础上细分、深挖。体育消费是这一进程中一个很好的撬动点。
体育消费链条很长。不仅包括购买服装、器材、期刊书报等所需的实物型支出,还包括用于观看各种比赛、表演、展览等所需的观赏型消费,用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健康医疗等所需的参与型消费。而且,它很容易与生活场景结合,为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提供丰富的接入口,从而多维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刚需,为各种互动、体验创造更丰富的可能性。在细分、深挖体育消费需求方面,日本市场是可以借鉴、研究的对象。
比如,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阪神虎队在2023年时隔18年再次登顶日本职业棒球联赛后,直接为关西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逾1300亿日元,包括纪念品等在内的关联商卖和竞争达到空前的高峰。这就是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的产业表征。
又如,很多上海市民赴日旅行后发现,当地的户外运动产品十分丰富,且性价比很高。一些同类产品的价格大约是上海的1/3甚至更低。“极致性价比”背后是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挖掘,需求量又足以支撑产品线的极致细分。
市场需求与企业供应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以后,整个市场、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会大大提升。而在形成以“极致性价比”吸引消费者、服务消费者的氛围的过程中,有大量商业机会值得去抓住。
这里所说的机会大量地来自“传承赓续”和“与时俱进”。“传承赓续”体现在体育赛事与媒体之间持久的“通力合作”。
“箱根驿传”——这场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在东京与箱根之间举办的长跑接力赛,需要参赛队伍在两天内完成约217公里、共10区的驿站接力。它与“出云驿传”“全日本学生驿传”,并称“学生三大驿传”。如今,一边庆祝新年,一边观看长达11个小时的“箱根驿传”直播,已成为日本众多家庭的习惯,收视率高达30%。值得注意的是,三大驿传赛事背后是日本三大传媒集团的鼎力支撑。“箱根驿传”由读卖新闻主办并负责宣传和直播,“出云驿传”和“全日本学生驿传”则分别由富士电视台、朝日新闻主办。
“与时俱进”则需要我们关注到“虚拟体育”在我国所展现出来的特有的发展机遇。虚拟体育是依托数字技术模拟或增强传统体育运动的新兴领域。对于一些体育产业已经十分成熟的市场来说,发展虚拟体育面临设备依赖进口、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现实挑战,但这些挑战在我国可能不是问题。
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不仅具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梯队,上海MetaSVS虚拟体育公开赛与F1中国大奖赛等传统赛事联动等实例的涌现,也预示了“线上竞技+线下体验”双向引流的可能。这些实例的出现,也为深入实践虚实结合的体育发展路径、降低参与门槛、扩大影响力,打下了更好的公众认知基础。
运动文化兴盛
是跨界融合的必要条件
城市周刊:近来,“为一场赛赴一座城”“一张票撬动一条链”等现象在上海涌现,是否也可视为体育产业难得的发展机遇?
曹祎遐:这背后是生活消费理念的深刻变化,也是消费目的日益多元化、消费行为日益社交化的表征。
如果我们相关产业的发展、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的探索能够“产业—赛事—消费”三驾马车并行,抓住这波机遇,做好集成化的服务配套,一定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运动设备全产业链也有望得到长足的发展。
日本户外装备市场近年来表现抢眼,就是上述底层逻辑的生动演绎。在某种程度上,运动文化的兴盛也能倒逼相关产业精益生产能力的提升,增强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弹性与韧性。
城市周刊:说到运动文化的兴盛,近些年,上海市民对健身、康体越来越重视。体育消费成了一种刚需,不再可有可无。
曹祎遐:没错。运动文化兴盛也是发展“品质消费”的重要机遇,也是各种消费形态、业态跨界融合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上海可以继续在运动融入市民生活方面努把力,既为运动文化兴盛加一把火,也为相关产业高品质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比如,棒球项目在日本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与此并行不悖的是,打棒球这件事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实现。一个普通的日本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到上中学、大学,身边有大量的、各种层次的棒球兴趣社团、兴趣活动可以参加;在其所生活的社区,也不难找到各种规模、品质的棒球活动资源。这与举国体制下的培养、选拔机制有别,却能让大量普通人在竞技体育之外轻轻松松地运动起来,将运动化作生活的一部分。
上海近年来在公共体育设施方面有很大的投入,很受市民欢迎。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能在于,如何让相关设施、服务的供应及时跟上人民群众的需求,为运动生活便利度的提升创造更好的土壤。从长远来看,这既是对大家良好身心状态的投资,又为相关产业发展、运营能力提升、社区沉睡空间盘活,创造难得的历史机遇。(解放日报记者 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