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周末音乐会”让更多爱乐者同台,展现艺术教育蓬勃生态 在申城西南,周末有一处“共享”舞台
上海市记者合唱团在排练中。 (主办方供图)
“上海的西南处也有了周末音乐会。”在闵行区的保利上海城市剧院,一楼700多个座位全部以30至80元的公益票出售,而二楼的观众席在演出前空着,是专门留给参演合唱团的“观摩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主任、指挥家王燕说:“‘城市周末音乐会’是一处‘共享’的舞台,我们希望吸引更多周边的居民坐进剧场观众席,同时也为出演成员提供相互观摩与喝彩的机会。”
作为2025年闵行“社会大美育”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城市剧院的“城市周末音乐会”每周奉上音乐舞台,第一季将于2月至3月集中呈现7台精彩音乐会,填补上海西南地区周末公益艺术品牌的空白。“与‘东方市民音乐会’‘星期广播音乐会’相呼应,城市剧院的‘城市周末音乐会’囊括合唱、歌剧、合奏等多种艺术形式,以一杯咖啡的优惠票价,吸引更多老百姓走进剧场享受高雅艺术,实现‘音乐会自由’。”保利上海城市剧院副总经理王闻介绍。
同台又同席,合唱团得以彼此观摩与喝彩
王燕的周末格外忙碌,作为这一公益音乐品牌的“搭台人”,大到总体策划、细到每场演出前的“走台”,都少不了她的参与。这不,刚从北京赶回上海的她,又出现在剧场,而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与学生早已等候多时,为周六上午的演出再细细打磨一遍。
尊重个性,是王燕编排音乐会的首要原则,她总是在考量如何选择“同台者”。“让旗鼓相当又风格不同的合唱团拼在一起演出,是很需要动脑筋的,既要保证舞台的整体性,又要让参演者之间能够交流起来。”同台又同席,表演结束后,合唱团成员不用在后台等待,也不必立即离开,而是坐到观众席二楼专门为他们留下的座位中,继续欣赏演出,“这时候不需要老师的说教,他们要亲自学习,从自己所听、所看中获得感受,这才是一次舞台观摩演出的完整意义。”
20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春晓·花开”合唱巡礼音乐会上将呈现不同女性的歌声,从曲目《春晓》《次第花开》中析出主题,以“调和色彩”送出一份春日礼物。音乐会上,ShEO女声合唱团风格硬朗大气,上海市记者合唱团女声团则有独一份的儒雅,又添入闵童合唱团的童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记者合唱团前身是已有28年历史的上海女记者合唱团。团员来自沪上各家主流媒体,有记者、编辑,也有编导、主持人,他们将上海新闻一线的故事写在笔尖、传至荧屏,更是播撒在生活与音乐中,也通过积极参与演出为构筑上海城市文化贡献力量。
在上海,越来越多合唱团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有“不服老”精气神的中老年人把流行爵士或沪语歌谣唱得很来劲,Echo、泊乐等大学生合唱团自发地一起排练和歌唱,洋泾中学也因其男声合唱团而成为不少孩童们心中向往的“音乐圣地”。全城爱乐者需要更全面的“舞台”,“我们尽可能给大家搭台,让大家来唱,让大家相互观摩、学习、彼此喝彩。”王燕期待,在这个舞台上用一两年时间,“把每个年龄段中上海最优秀的音乐团体推到一起共同提高,同时让更多观众了解上海合唱发展的好机会。”
“敲锣打鼓”吸引观众进入艺术场域
“做一台演出的前提,需要明白有多少观众是愿意走进剧院来看的。”闵行区位于上海西南处,居民区密集,相较于市中心的多个周末音乐会品牌,这里有着更多的艺术空间可以开发。王燕也是闵行人,她说:“周末有时间,位置上有空间,我们当然要去填补时空的空白。你不能被动地等待观众走进剧场,当然要自己先敲锣打鼓地‘嗨’起来,才能吸引愿意来的人。”
首场童声合唱团演出结束后,不少家庭观众走出剧院,“我带孩子一起来体验,声音的融合度以及舞台编排都很精彩。”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舞台下,家庭观众是观众席的主要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内部消化”。王燕观察到,“台下很多父母带自己的孩子来听,想着‘去听听别的合唱团唱得如何’,加上票价很亲民,很多人不再犹豫直接来到现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艺术普及。”
艺术普及的细节无处不在,演出前专门安排导赏,皆由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担任。“我们不愿演出开始前的时光变成‘早上好,现在有请第一支团队’,更希望观众们在导赏时了解合唱团的大致历史、曲目的特点以及风格。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对于观众来说都是跟合唱团与表演曲目不断地拉近距离。”未来,“城市周末音乐会”或增加线上直播的方式同观众见面,并进一步做低票价,为在购买力上有困难的特殊群体提供免费公益票,通过街道开展艺术普及,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文汇报见习记者 孙彦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