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只有世界一流装备,更有强大的全产业链优势以及核心技术标准引领的底气思维 “上海制造”探路科技“出海”新范式
“新海鲨”轮是亚洲最大功率、全电驱的自航绞吸挖泥船。 文汇报记者 张伊辰 通讯员 鲍子润摄
中国企业正在从制造“出海”迈向科技“出海”新阶段,而作为中国经济“桥头堡”,上海凭借自身在高端制造、海洋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涌现出的一批龙头企业,持续扩大“出海”规模,加速提升产业带动效应。这场变革不只关乎市场和利润,上海企业更以自己的“出海”实践,不断书写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产业升级新逻辑:走出去的,不只是世界一流的装备,更有背后强大的全产业链优势,以及核心技术和标准引领的底气和思维。可以说,“中国制造”正以“硬核科技+软实力”,为全球产业格局的焕新重塑作出贡献。
装备“出海”:大国重器硬核突围
阿联酋阿布扎比海岸,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新海鲨”轮,正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吹填人工岛。这艘“钢铁巨兽”最大挖深达38米、绞刀功率7800千瓦,可将污泥排到15公里之外。凭借这组世界领先的指标,以及通过将AI(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到疏浚场景而实现多达15%的效率提升,研发和制造“新海鲨”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上航局”),在与疏浚领域老牌企业的同台竞技中,得到了客户信任,更在首单履约后迅速斩获追加订单。总体上,中交上航局目前40%的船常年在海外作业。
与中东相隔数千公里的克罗地亚,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简称“电气风电”)参建的一座风电场,已成为巴尔干地区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总容量156兆瓦,年发电量超过5亿度。不仅如此,这家连续多年雄踞我国海上风电装备业榜首的企业,过去一年在海外市场接连取得突破,在越南、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地的中标项目超过1000兆瓦。
上海是国内先进制造业高地,而这两家行业龙头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为企业“走出去”注入极强的科技含量。某种意义上,这波科技“出海”鲜明的标志,就是国内企业凭借多年的厚积薄发,打造出一系列大国重器,实现硬核突围。更值得期待的是,除了业已抢到海外订单的“王牌装备”之外,他们还有后手:中交上航局的全球首艘清洁能源动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鲟”轮,即将出国“上岗”;电气风电研发的全球最大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机,风轮直径达252米,与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球体差不多高,年内就将安装就位。
可以说,正是在实力牵引下,“上海制造”不断增强海外运营和履约能力,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链式“出海”:“单兵作战”到“生态输出”
在距离上海两个多小时车程的扬州,一家特种管道生产企业里,工人们正在为海外客户赶制疏浚的专用管道。这家企业原本只是生产常规输油管的,在中交上航局“科技出海、产业升级”战略转型过程中,他们也逐渐成长起来,推出具备极高耐磨特性的疏浚专用管线,成为疏浚产业链的关键供应商,产品也出口到欧美。
疏浚曾是全面依赖海外技术和产品的行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不只是龙头企业,更有一整条产业链。正如中交上航局副总经理顾勇所说的,疏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竞争的核心既是装备,更是创新生态,以管线、刀齿、输送泵等关键部件为代表,“走出去”的每一条挖泥船,背后都体现了产业链的能力。
对电气风电而言,他们的“出海”逻辑,同样不只靠硬核装备的“单兵作战”,而是发挥“软硬一体”的综合优势,用数智化构建支撑力量。在他们看来,风机制造和安装只是起点,而后超过20年的发电周期中,必须为客户不断提供高质量运维服务,让风机能持续、安全、高效地发电,才是最关键的挑战。为此,他们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利用大量传感器对设备和环境进行全天候监控,从而将风机变成一座“旋转的数据中心”。只要数据不断,万里之外的上海运维人员,甚至可以比风电场员工更清楚风机的状况,更能预知问题和隐患,并提前做好设备保养和配件更换的安排。
不止如此,电气风电还基于上海强大的船舶工业实力,与本地企业合作建造两艘亚洲首制海上风电运维母船,让上百人团队可常驻远海风机附近。这种综合性布局,也帮助他们继续向成为世界级风电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进军。
能力“出海”:“技术换市场”的攻守易形
曾几何时,“以市场换技术”曾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被动选择,而今,中国企业却放下“旧剧本”,纷纷通过技术输出赢得海外市场“入场券”。这提醒人们,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已出现历史性转换。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副总裁刘向楠透露,随着“走出去”策略的深化,很多海外市场都提出构建本地产业化能力的想法,包括叶片、塔体乃至风机的制造和装配等。未来两年,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的首座海外工厂有望投产,同时,集团也会更加专注于发挥国内在研发和测试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多高附加值环节留下来。可以说,这种类似“上海大脑+全球肢体”的模式,既有助于平衡贸易,又可以将国内新质生产力与海外需求精准对接。
同样的,中交上航局也在践行新的“技术换市场”策略,在保持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将部分智能化疏浚技术转移至中东地区,带动其技术和产业发展,也求得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不仅如此,“上海制造”还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话语权。特别是随着企业在越来越多领域成为全球首创产品和技术的提供者,如何在新的技术“无人区”推出“中国标准”和“上海智慧”,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毫无疑问,科技“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答题。据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上海将持续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用好“揭榜挂帅”攻关、创新产品目录、投补联动等机制,全面激活创新技术“出海”和离岸创新,用更精彩的“出海”故事,为全球产业变革贡献力量。(文汇报记者 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