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梳理城市文脉,进一步挖掘海派文化发祥地 百年《良友》再现北四川路上海摩登
提到《良友》画报,你会想到什么?是封面摩登女郎,还是海派时尚潮流?5月12日至6月11日,“掠影摩登——《良友》都市文化图鉴”在虹口四川北路的上海海派潮流新地标“今潮8弄”亮相。
展览共三部分,分别为“凝视:女性魅力的完美诠释”“虹口,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北四川路的上海摩登:重绘都市文化”。夜间8条弄堂中的户外投影,也汲取《良友》画报中近现代美术风格,延伸出复古摩登的设计感。
在策展人、文艺评论家、纪录片导演孙孟晋看来,作为1920年代至194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之一,百年《良友》的艺术呈现,是对城市文脉的梳理,是对虹口海派文化发祥地的进一步挖掘,也是“今潮8弄”的一次诗意穿越。
从封面人物入手
1926年2月,是《良友》创刊的时间,正逢北四川路一派生机盎然的局面:海派文学和艺术在此开花结果,娱乐和市民生活空前繁荣。《良友》作为中国最早的综合类画报,它触角感性、包罗万象,始终走在时尚观念的前列。
本次展览从封面人物入手,《良友》的封面人物是它的特色之一,第一期封面就是一幅套色照相,胡蝶手捧鲜花、笑靥迎人,可以说“胡蝶恋花图”的面市,令杂志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本次展览选取了胡蝶、阮玲玉、徐来、王汉伦、严月娴、顾兰君、陈云裳和当时正在上海访问的黄柳霜等女明星,以及富有才情的画家陆小曼和关紫兰的封面照。
早期中国电影的两大明星胡蝶和阮玲玉多次上过《良友》封面,她们是从虹口起步的,胡蝶为当年落户虹口的中国三大电影公司之一“天一”主演了早期八部电影中的七部。至今,胡蝶曾经居住过的余庆坊依然保持着有烟火气的市民生活景象。
《良友》画报对女性魅力和社会地位的肯定,还贯穿在整本杂志中,如“新女性”的专稿,是对当时职业女性的浓缩,有电话话务员、美容师,更有航空飞行师;以胡蝶为模特的“时装的来历”专题,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时装从设计到生产的流水线过程;“绿水池边的日光浴”,体现了现代女性富有活力的一面;还有一幅摄影大师郎静山拍摄的黎莉莉《体育皇后》的照片,显示了女性健康而可爱的气质,而杂志的题注倡导运动的目标在于参与。
同时,观众可以在展览中读到一代文豪在《良友》上赞美女性的文字,如茅盾的《春来了》:“春来了!太阳是暖暖的,风是软软的。摩登姑娘伸一个懒腰,看着那好景的艳阳天。”还有,施蛰存的《春阳》和丁玲的《杨妈的日记》都以女性为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下较为有趣的一笔。
绘地图标出影院位置
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院和电影制作行业发达。展览设计师特意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北四川路地图,标出周围星罗棋布的影院位置。曾经在公益坊(今潮8弄前身)和友人一起开办水沫书店的作家施蛰存写道:“某某路(指北四川路)会比南京路更热闹,越界筑路永远会筑过去。”这有力地证明“东方巴黎”不仅在外滩和南京路,也在北四川路奏响不凡。
在《良友》第61期上,登载了一组当年上海的影院照片,集中了最五光十色的娱乐场所。虹口几乎是上海影院的半边天。在1930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增订上海指南》收录的全上海25家影戏院中,虹口就占了11家。
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虹口保持着多个“上海第一”的称号,礼查饭店(后浦江饭店)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之一。围绕着北四川路,上海最早的几家影院都开张于此,其中包括西班牙人雷玛斯创设的虹口活动影戏院和维多利亚活动影戏院,葡籍俄国人郝思倍兴建的爱普庐影戏院等。
鲁迅是一位超级影迷,他1927年定居虹口之后,在上海影院一共观看过144部电影,共计155场次。包括虹口的百星大戏院、上海演艺馆、奥迪安大戏院、国民大戏院、融光大戏院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本次展览也完整地展出了鲁迅在虹口的观影地图。
关注都市生活方式
展览还特别呈现了当年《良友》匠心独运的系列栏目——“上海地方生活素描”。
该栏目约请文学名家写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茅盾写证券交易所、郁达夫写茶楼、洪深写大饭店、曹聚仁写回力球场、穆木天写弄堂……这都是风行不衰的都市生活方式。其中诗人穆木天在《弄堂》一文里精准地描写了上海市民生活场景:“有一些弄堂,是具有着浓厚的氛围气息的。那里住着典型的说‘啊啦’话的人家,在过着典型的地道生活。”
孙孟晋表示,《良友》的美妙之处是它接地气,衣食住行,应有尽有。从鲁迅的饭局菜单中就发现,那时沪上的各地菜系非常齐全。在北四川路一带,林立着新雅茶室、中有天、新亚大酒店、利男居等名店。北四川路被称为广东人的聚集地,从清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粤菜馆还局限在广东人居住的虹口,但从一·二八淞沪抗战起,粤菜馆纷纷离开虹口,这一点在《良友》杂志上有迹可循。(记者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