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座无虚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来到复旦大学,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共谈文学与舞台。
“大家谈:文学与舞台”现场 摄影 戚心茹
用后半生完成一个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变
“我觉得作为一个剧作家,坐在舞台下面,看着自己的剧本,在舞台上的演员扮演,这种感觉还是挺幸福的。”莫言说。他近年创作了戏曲文学剧本《锦衣》《高粱酒》等,而他融入茂腔等戏曲元素的小说《檀香刑》也被改编为歌剧。
莫言将于5月底或6月初出版的新书《鳄鱼》也是一部话剧剧本。莫言认为,一个小说家应该也是一个剧作家,像老舍、萨特等也兼顾小说与戏剧的创作。同时,每一部好的小说里面实际上都包含着一部甚至几部话剧。
“戏剧尤其是话剧,我认为是我们中国作家的一个必修课,我也认为我们中国作家要改行写话剧,实际上是‘当行本色’。因为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小说里面,看家本领是白描,用对话把人物性格写得活灵活现,这是值得发扬的传统。”莫言说。
写城市抑或农村 最终是写人性
陈思和认为,莫言和王安忆两人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莫言以前的作品多写乡村,这次写了城市生活环境;王安忆成长于城市,主要的作品场景在上海、在城市,写到乡村就格外出色。
“写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最终是落实到写人性。如果你对人性不了解,写什么都写不好。”莫言坦言,“只有了解某一群体的独特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才可以写得深入透彻。其实现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了。”
讲座现场 摄影 廖恒
在与复旦学生的对话中,当被问及《鳄鱼》出版之后的写作计划,莫言透露,他会着手创作另一部话剧,“关于一个高密老乡的故事”。高密是莫言生命的摇篮、精神的寄托,也是他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他早已在诸多作品中将溢满深情的文字植根于高密这片热土。“不过,我的创作计划经常会变。”莫言笑着说。
谈及当代青年,莫言认为,总体来看当代的大学生还是充满活力的,一代人比一代人掌握的学习技能更加成熟,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立体。他表示,“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说这样一句话,未来是青年的,中国的未来是青年的,地球的未来也是青年的。”
据悉,作为复旦大学第十一届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一,“大家谈:文学与舞台”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文 于泊 胡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