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精心绘出一幅产城融合“工笔画”

2019-09-09 10:14:06|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刘征宇 |责编:李胜兰

闵行:精心绘出一幅产城融合“工笔画”

  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闵行:精心绘出一幅产城融合“工笔画”

  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

闵行:精心绘出一幅产城融合“工笔画”

  浦江镇革新村新居住点。

  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闵行区眼下正在精心描绘一幅产城融合的“工笔画”,“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积极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新转变和城市功能提升的新跨越,力争早日建成充满活力、高效便捷、环境优美、城乡融合、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区

  8月,在紫竹高新区的地界上,占地600亩的兰香湖正式开挖。不久的将来,这座被称为“闵行第一湖”的周边,不仅将为商务技术人员提供高端绿色的办公环境,也将为青年家庭带来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随着闵行南部科创中心的建设,一座令人向往、充满活力的“生态硅谷”呼之欲出。

  遥想当年,也就在附近的江川地区,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崛起过上海第一个工业卫星城,聚集了闻名遐迩的重工业“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文明的摇篮。几十年来,紧紧抓住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机遇,闵行区不仅在经济数据上高歌猛进,还在区位上从近郊变成了辅城、新城,后来又晋升为中心城区拓展区、主城片区,一步步从“边缘”走到了“舞台的中心”。

  “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这既揭示了闵行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奥秘,也对地区新一轮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眼下,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闵行区正在精心描绘一幅产城融合的“工笔画”,积极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的新转变和城市功能提升的新跨越,力争早日建成充满活力、高效便捷、环境优美、城乡融合、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区。

  “创”出一个个新增长点

  最近,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在沪落幕。作为全市功能布局中杀出的一匹“黑马”,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让当地人自豪不已。

  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马桥镇将成为闵行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板块。瞄准大势,提前布局,让前些年有些沉寂的马桥镇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路走来,闵行区秉承敢为人先、大胆开创的精神,培育出了一个个重量级的新增长点和全新功能板块。

  “大紫竹”板块是闵行重点发展的区域,也是闵行南部科创中心的承载区。片区核心上海紫竹科学园,建立于2001年9月12日,迄今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如今,瞄准“产城融合”的要求,闵行重点围绕紫竹高新区,正在努力建设高科技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善、商住功能齐全、企业信用良好、环境优美的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高科技城。

  正在精耕细作的“大虹桥”板块,更是不容小觑。上个月,37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闵行南虹桥,预计投资总额近300亿元。截至去年,南虹桥落户企业已有4000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进博会溢出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总部集聚过来的趋势将明显加快,预计2020年将达到200家。这里将成为闵行两个城市副中心之一——虹桥城市副中心,也将是闵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新高地。

  悄然崛起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就是大虹桥板块“孵化”的新亮点。中心被业界形容为“医疗自贸区”,目前已构建1个医技共享平台,引进8家医疗机构,将承担起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使命,未来值得期待。

  “大虹桥”现代服务功能区、“大紫竹”科技创新功能区,再加上“大浦江”城乡统筹功能区,闵行区通过多点布局、组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推动功能区有机组合,促进职住平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城融合示范之路。

  “转”出新一轮发展空间

  今年上半年,位于颛桥镇的金地威新科创园小小“火”了一把,那里新建的28幢厂房吸引了一大批跨国企业纷至沓来“抢”厂房。这个园区的原址,是一家倒闭的电子元器件大厂。这个地块的“涅槃重生”,只是颛桥镇推进“3+10”个地块成片转型的案例之一。

  无独有偶。位于外环附近的原九星市场,曾经集聚了上万家经营户,如今,这里即将开工建设全新业态的“九星城”。未来,这片土地上不仅将崛起国际一流的家居城,还将有高端生活区、商业商务区等,为大都市繁荣繁华再添浓重一笔……

  其实,这并非颛桥镇、七宝镇的“不约而同”,而是整个闵行区全面推进存量转型、产城融合的统筹之举。

  过去二三十年,闵行区在经济建设上快速前进。但近些年,随着土地资源瓶颈的日益凸显,探索统筹经济发展、统筹城市发展这“两个统筹”,成为破题之举。

  三年前,《闵行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出炉,闵行在全市率先探索机制、规划、资源、模式、招商、政策方面的“六大统筹”,建立区级层面的资源统筹、高效配置、产城融合、协同发展新机制,实现全区产业发展的“一盘棋”。

  目前,闵行区已制定存量资源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18+2+X”(18个成片区域、2个重点区域及若干零星区域)转型方案,梳理盘活土地、厂房、楼宇等资源,加快推进马桥产业园、梅陇力波啤酒地块、南滨江沧源科技园等成片区域转型,推动七宝天能电子、莘庄黎安智谷等零星地块实现资源盘活。

  “以统筹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创新升级”,正是闵行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融”出活力互动新城区

  几天前,开市客大陆首店在闵行开业,火爆程度引发空前关注。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这两年闵行商业综合体“开一家火一家”的情形。

  分析背后原因,当地有关部门认为“这是弥补历史欠账的结果”。过去一二十年,闵行中高端商业缺失、本地消费供给不足,那时的徐家汇可以说是闵行的“区外经济中心”。这几年,随着仲盛商城、龙之梦、莲花国际广场、虹桥天地、七宝万科、万象城、爱琴海购物公园等一大批商业综合体的开业,“来闵行”购物成为了新潮流。这些商业综合体形成的互补共享的“商圈之链”,不仅让相当部分的远郊地区消费人群驻足,还吸引了市中心各区的年轻群体来体验、消费。

  闵行区在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重点提出要“以破瓶颈补短板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和城乡融合发展”。为此,闵行区全力实施宜居宜业工程,补齐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交通、环境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和城市功能短板,营造诚实守信自律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能“留住高端产业”的城市配套。

  “在闵行的几大短板中,交通短板排在第一位。”当地干部坦言,闵行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西南,与浦东、松江、徐汇、长宁等7个区接壤,承担了50%左右的过境交通,每日上下班高峰期拥堵是常态,莘庄更是全上海最堵区域之一。为了补短板,闵行在2016年专门制定了《闵行区综合交通管理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动用多方面力量绘出了一张全区堵点地图,并研究制订了10多种办法进行针对性破解。2017年,虹梅南路高架、嘉闵高架南二段两条快速道的开通,大大缓解了S4、沪闵路、中春路等道路拥堵状况。2018年,在全面打通58条“断头路”的基础上,闵行又及时启动了新三年28条“断头路”建设计划……到去年底,闵行区全路网密度已达到4.41公里/平方公里。

  生态建设上的大手笔,更是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绿”、更“清新”。目前,闵行区的森林覆盖率居于上海第二,仅次于国际生态岛崇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到10.35平方米;到2020年,闵行全区公园数量将由2018年的31座增加到100座,城市绿道则由2015年的3.8公里增加到150公里,中心城区主干道力争达到“可席地而坐”的标准。

  闵行教育事业的快速上升,也让外界赞叹。这几年,闵行全面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并和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上外、上师大、华东理工、上海中医大、协和教育集团、世外教育服务公司等合作,引进了5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勇于直面发展中遭遇的瓶颈和短板,推动产业、城市、人文之间的活力互动、融合渗透,闵行正在“产城深度融合”之路上铸造核心竞争力。

  紫竹高新区 产学研一体科学城

  坐落于闵行南部滨江的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内唯一一家由政府、企业、高校联合投资,并以民营企业为投资开发主体进行运作的国家级高新区。

  2001年9月12日,上海市、闵行区两级政府决定建立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园区规划建设由民营企业紫江集团承担,并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学园区发展模式。

  落成至今,紫竹高新区已形成以信息软件、数字视听、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电子、新能源与新材料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吸引了以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印孚瑟斯、中国商飞、中广核集团、东软软件为代表的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高端制造入驻。同时,紫竹也培育和孵化了一批业内有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型企业。今年,科创板上市企业柏楚电子,正是由紫竹高新区培育的。

  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 打造“医疗自贸区”

  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是原国家卫计委和上海市政府的“部市合作”项目,一期地块预计于2020年基本完成开发建设。背靠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从各大城市出发,都可高铁直达,也决定了这个园区从一开始就承担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使命。

  目前,园区已实现了“1+8”的多元办医格局,即打造一个园区医技共享平台,同时引入8家医疗机构品牌,包括华山医院(西院),国际品牌办医(泰和诚肿瘤医院、新加坡百汇医院、美中嘉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绿叶克利夫兰医院),社会资本办医(星晨儿童医院、慈弘妇产科医院、览海康复医院)。

  今年4月底,市卫健委等五部门明晰园区社会办医十条新政,包括放开使用国内未上市的进口新药,探索民营与公立医院“机构对机构”的人才共享等,这些更让业界形容园区为“医疗自贸区”。

  锦江乐园 而今夜市灯火璀璨

  锦江乐园是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引进国外游乐设施建造的第一家大型游乐园,当年的风头可一点也不逊色于如今的迪士尼。1984年10月1日,乐园试营业。开园5个月后,“云霄飞车”落成,成为乐园的“王牌”。

  1995年地铁1号线开始试运营,终点站就设在锦江乐园,那一年游客蜂拥而至,创下年接待游客230余万人次的惊人业绩。

  如果说当年锦江乐园是游客们从市区赶来游玩的“终点”,这两年,到锦江乐园夜市“逛吃逛吃”,更像是申城市民夜生活的“起点”。

  2014年,锦江乐园将士林夜市引进园内。2016年,士林夜市正式落户锦江乐园,今年更是发展成为包括台湾、四川、陕西、上海四地特色小吃的锦江乐园夜市,成为“上海第一个严格意义上规范管理的夜市”。

  革新村 水乡古村落宜居宜业

  闵行东部的浦江镇,有个“养在深闺”的江南水乡——革新村。如今,这个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的古村落拥有了全新头衔: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不仅如此,它是上海仅有的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此外,革新村还是“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形成于元代大德年间的这处江南村落原名召稼楼,后更名为革新村,寓意“革新建业”。而今,大规模的“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正将革新村变为更为宜居,也更适宜乡村生态旅游的全新典范。新居住点上,还分布了健身点、广播站、村民活动室、农耕文化馆、养老之家等公共配套,甚至连原先的河道都进行了疏浚,变得更有观赏价值。通过村宅归并腾出的1.93公顷商服用地、交由村里统一运营的61幢闲置村居、全部实现流转的1280亩农田,让这个古村落的未来有了更多产业选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