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日:百处文物建筑免费开放

2019-06-05 11:18:33|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刘征宇 |责编:李胜兰

  本报讯(记者 张熠 钟菡)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100处文物建筑将免费开放一天。围绕“非遗在社区”及文旅融合,全市将举办超千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些文物建筑今年新增开放

  本周六,100处文物建筑将对公众免费开放,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等。

  市文物局介绍,今年新增开放的文物建筑包括衡复风貌馆、杨浦区旧上海市图书馆、静安新业坊。衡复风貌馆始建于1930年,其外观和室内装修均为西班牙风格,于今年5月18日向公众开放。作为徐汇衡复风貌区优秀历史文化的综合文化展陈空间,展示了风貌区的历史变迁和多元文化。旧上海市图书馆现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1934年开工,1936年建成开放。时隔80多年后,杨浦区对该建筑进行修缮扩建,完整展现其“中国复兴式”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建筑风貌,图书馆于去年12月18日开放,被网友们称为“小故宫”。静安新业坊原为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是上海文物保护利用新范例。韬奋故居、上海宋庆龄故居、夏衍故居近日完成修缮工作,也在遗产日期间重新对外开放。

  去年下半年以来,市文物局还对建筑文保标识牌进行了更新,增加了二维码标识,通过扫二维码可观看视频介绍,了解文物前世今生。这些文保标识牌采用米黄色的仿大理石材质制作,更加适应上海的气候特征,也和很多西班牙风格建筑外观协调。二维码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美观性更强,说明文字委托同济大学专家撰写,在英文翻译上也邀请相关专家合作,力求精确。目前全市已经完成2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更新工作。

  近年来,上海的文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将于明天下午在余德耀美术馆集中展出,现场还将进行修缮工艺展示活动,市民可以参与互动,了解传统项目修缮的工艺工法。

  千项活动展示“非遗在社区”

  自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在上海启动国家试点工作以来,上海“非遗在社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现已形成覆盖16个区219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延伸拓展至居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商圈等公共空间的传承传播网络;同时形成以首批363名签约传承人和广大社区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区传承队伍。

  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将于6月8日一早在上海大世界开启,京、昆、越、沪、淮五大剧种的非遗传承人将以“戏曲快闪”的方式展现传统戏曲的魅力。“见人见物见生活”——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展同天亮相大世界3楼展厅。展品共计150件(套),重点展示本市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与精准扶贫、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文旅融合3个领域的实践成果。展览还将为一大批已经产品化的项目设销售区域,推进非遗文创产品的展示销售。此外,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携手杨浦、嘉定、浦东、徐汇、静安、奉贤等区推出的“非遗戏曲荟”活动已拉开帷幕,众多经典剧目轮番上演。

  主会场之外,“非遗在社区”大展示活动在市各类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各区、街镇、居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同步展开,非遗展览、展示、展演、互动、体验、讲座、培训等活动总量预计超过1000场次。

  遗产日当天,由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策划的《海派百工》微纪录片(第一季)开播。“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制作与传播项目,针对上海传统美术和技艺类非遗项目,计划在两年内拍摄120部、每部5分钟、以8K超高清形式呈现的微纪录片,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未来还将推出“海派百工AR数字艺术巡回展”,观众只需用手机扫描展览图片,即可将传承人、非遗技艺的静态图像转化为有音乐、文字与旁白的动态短视频。

  40条旅游线路寻味上海

  文旅融合是今年遗产日的一大看点。结合“百万市民看上海”主题活动,围绕“看大戏·游上海”,40条充满文化味的旅游专线将在活动当天发布。40条线路涵盖上海16个区,分为“生动非遗”“红色追忆”“文化体验”“精彩消夏”“经典建筑”五大主题。市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线路经过精心策划,重点关注了非遗文化、红色旅游、时令活动等,行程上也有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多种设计,满足市民游客多方面出游需求。

  其中,“生动非遗”共含12条线路,如“漫步城厢——都市里的非遗”“上海味道——舌尖上的非遗”“亲子研学——课本外的非遗”“古镇巷陌——水乡间的非遗”“江南风情——记忆中的非遗”等,市民游客可以循着路线图,探访沪上非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着百年历史的愚园路、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路易·艾黎故居、《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等组成了一条完整的“红色追忆”旅游路线,带领游客寻访上海的红色基因。

  上海非遗美食地图也将于遗产日推出,地图精选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40种上海美食,便于市民寻味上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