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琴率晋城上党梆子剧院来沪参加中国艺术节

2019-05-14 09:06:34|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刘征宇 |责编:李胜兰

  ■本报记者 诸葛漪

  今年是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素琴与《太行娘亲》的丰收年,继3月拿下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她又凭该剧获得第16届文华表演奖,加上此前的梅花奖,实现舞台表演艺术大满贯。本月,陈素琴将率山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带着《太行娘亲》再度来沪参加第12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大奖。

  “从太行山的沟沟壑壑走到上海的大码头,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白玉兰奖颁奖礼上,陈素琴深有感触。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历史悠久,近年来涌现不少优秀新编作品,虽是首次获得白玉兰奖提名,上海观众与评审委员会却毫无门户之见,热情拥抱剧情、表演俱佳的《太行娘亲》。该剧不仅摘下“主角奖”,还拿到“新人配角奖”,可谓满载而归。

  接受记者采访时,陈素琴正在化妆,准备《太行娘亲》第5版彩排,这也是该剧创排3年、演出逾120场后将在上海亮相的最新版本。《太行娘亲》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母亲赵氏与梨花婆媳二人舍弃亲生骨肉,救护八路军后代的故事。陈素琴饰演的主人公赵氏不过是最平凡的娘亲、奶奶,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农村妇女,在生死一线间成就不平凡的光辉,她用自己的生命和孙儿,保护八路军的遗孤和全村人的性命。如编剧李莉所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娘亲们以其坚韧不屈、博大包容、默默牺牲精神,顶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去年11月6日,《太行娘亲》来到上戏实验剧场,参与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见惯舞台上各种善良包容的母亲。赵氏不太一样,一开始只关注自家传宗接代,慢慢成长。她接地气,更为真实。”传统戏中,陈素琴一直以“美人”造型示人,没想到演起奶奶也是惟妙惟肖。大幕拉开,给孙子铁蛋办满月酒的戏,人们声声唤着“根旺娘”,她人未到、声先至,拎着酒缸,笑逐颜开,冲上舞台。一段“孙儿满月我笑哈哈”,以“风搅雪”的说唱结合方式,淋漓尽致地传递出赵氏盼得孙儿的满心喜悦。陈素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双膝微屈、背脊微佝、手叉腰间的姿态,活脱脱一个未见世面却精明爽朗的农村妇女形象。

  生长于太行山区的陈素琴,常年往老区送戏,演起太行母亲信手拈来,“赵氏爱小家,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选择大爱。历史告诉我们,太行母亲就是这样善良,深明大义,坚韧不屈。”从赵氏狭隘自私,不知不觉被感化,陈素琴综合运用青衣、花旦、彩旦等多种行当表演特色,“以传统技法为本,微调,加入摇篮曲与山西民歌元素。”

  “《太行娘亲》的成功离不开上海,上海是我的福地。”陈素琴表示,《太行娘亲》主创团队中有许多来自上海的艺术家,上海对于上党梆子在当代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编剧李莉、张裕实地采风,并钻研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拿到《太行娘亲》剧本后,陈素琴邀请上海京剧院导演王青、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伊天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潘健华、造型师姚钥等组建强大创作团队。排练场上,王青深挖“动情戏”“催泪戏”,不仅一次次让陈素琴“哭晕”在排练场,也让配戏的演员甚至乐队和工作人员感动得热泪直流。“我们将把这份对军民鱼水深情、人间大爱的感动传达给中国艺术节的观众。”陈素琴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