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17日电(记者 仇逸)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有一对“童童”机器人员工。它们个头不大、本领不小——只要接到医生或护士的下单预约,就能准确无误地将药物、器械等送达;还能自己乘坐电梯、开大门。
记者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医院后勤中的应用大有可为。每一家医院都有数量不等的外包护工,主要承担运送、陪检等基础工作;抛开流动性大等普遍情况,单运送工作模式也存在很大问题,例如易发生运输物品错拿、错送等失误;手工登记且无物品追溯手段与环节,运输载体及锁具结构单薄、易破坏及侵入,运输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易引发感控问题等。
在科研合作单位、上海木木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配合实施下,截至2018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完成了所有前期部署与调试工作,2台机器人正式上岗:从住院部5楼派单、装箱出发,自动呼唤并乘坐院方指定的电梯,按照派单情况到达目的病区,由病区完成卸货动作后执行下一目标,完成单次任务中的所有目标节点后返回发货地待命。据统计,从2018年9月至12月,物流机器人已持续正常工作93天,成功配送至护士站总计1600次、运输总距离218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无锡的距离,平均耗时26.1 分钟。不疲倦地穿梭于病区中的“童童”机器人,也成为患儿们在住院期间每天期盼的一道“风景线”。
未来,“童童”兄弟还将迎来新的伙伴。1月,院方启动物流机器人二期项目,将增加3号、4号两台“童童”机器人。今年,这4兄弟的配送范围将拓展至整个住院部。院方表示:展望未来,机器人技术还有可能被运用到医废处置、餐饮配送、智能陪护关怀及导医咨询等更多医疗场景中去。
除了机器人送药,2018年,上海市儿童医院与卫宁健康合作研发的“CHBoneAI-人工智能骨龄检测系统”进入临床应用。如今,医务人员借力AI从读片到输出骨龄诊断报告甚至不到30秒、仅“读”骨龄更是实现亚秒计,平均绝对误差仅0.43年,诊断准确率达98%;不仅极大提升了儿科影像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为儿童大样本骨龄数据库的建立逐渐打下基础。
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2018年上海市儿童医院自主研发了遗传病辅助诊断系统(GPS),通过综合基因型和临床症状,采用贝叶斯统计推断方法,得到具有相似基因型和表型的疾病类型,可用于辅助医生诊断。医生只要将患儿的关键表型输入系统,系统立刻给出前十种疑似疾病的初步判断。如果再将患儿基因检测结果数据再次输入系统,系统会进一步给出更为精确地疾病判断,辅助医生更为高效和准确地开展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