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湿垃圾分类处置“神器“:“吞入”湿垃圾产出生物堆肥
文汇报  2019-02-26 09:17:03

  原标题:“吞入”湿垃圾,15分钟产出生物堆肥

上海湿垃圾分类处置“神器“:“吞入”湿垃圾产出生物堆肥

  ▲徐汇区虹梅街道华悦小区里试运行的设备正在处置湿垃圾。(虹梅街道供图)

  ◆青浦区重固镇在小区内全部撤离地面两分类干湿垃圾桶,合理设置四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本报记者薄小波摄

  “吞入”湿垃圾,15分钟后,就能妥妥分离出中水、可用作生物柴油的油脂,以及饱含生物菌种的堆肥原料。这样一种依托微生物技术的湿垃圾分类处置“神器”,将很快遍布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园区等,力争尽快实现厨余垃圾不出辖区。

  产出有机肥,可直接用于小区园林绿化

  虹梅街道,地处漕河泾开发区核心区域,区域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居民人口不足3万,而工作和生活于此的开发区园区职工近30万人,辖区内共有各类企事业单位大型食堂68家,各类餐饮企业300多家,这些成为餐厨垃圾的重要来源,量多而质杂。一个数据说明了问题:每天虹梅街道辖区共产生湿垃圾12吨以上,在以往的垃圾处置模式下,光是将这些湿垃圾运送至最近的垃圾处置转运码头,一吨垃圾的收运处置成本就达900多元,且这一过程中还涉及二次污染等。

  为此,虹梅街道试点通过社会购买服务的形式,与上海天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微生物复合菌剂对以餐厨垃圾为主的湿垃圾进行分解转化,生成的生物菌肥可以资源化循环利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华悦家园小区内试运行的湿垃圾生物处置机器上,一个标准垃圾桶的湿垃圾只需15分钟就可以被迅速处置分离成水、油脂和生物堆肥原料。目前,这一“神器”已基本能解决小区日常产生的湿垃圾。特别是产出的有机肥,可直接用于小区园林绿化,实现餐厨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据悉,今年5月前,这一“神器”将遍布虹梅街道辖区内的园区、居民区,助推实现厨余垃圾不出社区。

  特殊的区域特征,决定了虹梅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必须适应区域内人口构成特点,其中,动员和吸引区域内科技企业,尤其是生态环保科技企业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来,是他们率先想到的方法之一。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介绍,借助去年全市开展大调研这一契机,街道广泛走访、摸清家底,根据“社区+园区”餐厨垃圾的构成特点,着手布局一套全新的垃圾分类区域系统,并将目标定格在“餐厨垃圾不出虹梅”上。充分利用生物环保科技手段,形成一个从餐厨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等的闭环系统,从而达到源头垃圾减量的目的。

  布局就地处置体系,推动“两网融合”

  在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中,按照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分法进行分类,虹梅街道辖区内基本实现了垃圾可分、可运、可处置。但是,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随着源头分类的全覆盖,湿垃圾量、可回收物有上升趋势,却因技术、选址等原因,难以实现湿垃圾减量化和可回收物分类“两网融合”。特别是垃圾分类过程中的餐厨垃圾,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中成分最为复杂的部分,因其高油、高凝固、高渗透等复杂特性,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更为严重。

  为此,虹梅街道将构建“一区三点”(即桂果路一钦州北路区域市民环保体验中心,以及华悦家园、越界园区、捷普科技处置点)餐厨垃圾就地处置体系,分类合理布局可回收物服务点和中转站,实现全域范围可回收物“两网融合”。据介绍,通过整合辖区内资源,该市民环保体验中心还将承担垃圾科学分类和资源利用的科普教育功能。作为全市试点,中心由虹梅街道与天微科技联手兴建,不仅设有各类垃圾处置“神器”,在设计和建成后,可以充分满足垃圾生物处理的流程要求,实现小区餐厨垃圾的循环处理和资源的有效再利用。

  街道相关负责人对中心前期规划做了说明。比如,中心的建筑将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理念及整体永续的自然环境观;作为市民环保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心,这里将充分发挥展示、宣教作用,建成后提供给广大市民参观的内容包括厨余垃圾利用现状、厨余垃圾的生物处理方法、肥料的种类和成分、不同肥力土壤的种植对比等。通过实物和加工过程的展示,充分传达垃圾分类所引领的新时尚,及其背后的科学理念。

编辑:刘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