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结创造”:上海文艺界传承不变的旋律
解放日报  2019-01-16 10:59:19

  1950年7月,上海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推选夏衍为主席,冯雪峰、巴金、梅兰芳、贺绿汀、赖少其为副主席,宣告上海文联正式成立。大会上,夏衍所作的《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总报告至今鼓舞人心。

  69年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今天将在友谊会堂召开,700余位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文艺工作者代表将为上海文艺工作更好地开展建言献策。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当下,“团结”与“创造”依然是上海文艺界不变的旋律。

  本周五,由上海市文联与闵行区政府联手打造的上海海派艺术馆将向市民敞开大门。开馆季中,上海市文联将整合各艺术门类的优秀专家和作品资源,推出春“艺”盎然——2019上海春节文艺嘉年华,包括“海上风起”——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品展和“文心江南”——丰子恺艺术特展两个重量级展览,与名家大咖近距离接触的“一日一咖”、具有浓郁海派特色的文艺展演及针对寒假学生特别开设的“寒假艺术课堂”等。

      《梁祝》《红旗颂》从这里拨动人心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两部首演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舞台上的作品,一则婉转动人、一则昂扬磅礴,某种程度上正是“上海文化”的不同面向。“上海之春”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音乐舞蹈节,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也是上海市文联的标志性节庆品牌之一。以民族音乐为本,“上海之春”推出了逾千部原创佳作,《梁祝》正是在1959年“上海之春”前身“上海音乐舞蹈汇演”中一炮打响的。由吕其明作曲的《红旗颂》则在1965年5月举行的“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取得巨大成功。

  今年是《梁祝》诞生60周年,60年来,携带海派文化兼收并蓄基因的《梁祝》旋律在世界不同角落频频响起。“《梁祝》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产物。一方面,交响乐是全世界通用的音乐载体;内容上也选择了永恒的题材——爱情。另一方面,《梁祝》的核心是从越剧里来的,我的合作伙伴何占豪对越剧非常熟悉,从越剧唱腔里提炼出了《梁祝》的基础。”作曲家陈钢说,《梁祝》是上海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把《梁祝》作为必选曲目,“来自十多个不同国家的选手拉同一首《梁祝》,闭着眼睛听,几乎没法分出是哪国的选手,这是最成功的”。

  经过多年修改,89岁的吕其明近期完成了《红旗颂》定稿,不日将作为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贺礼重新出版。老一辈艺术家的执着创造是上海文艺工作者代代传承的优良品质。夯实“码头”,发展“源头”,无论是在具有60年历史的“上海之春”音乐节,还是近30年从不间断的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及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上海美术大展、上海书法篆刻大展、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等新老活动平台上,各方创作力量集结碰撞,不断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文艺工作者之家,百姓文艺之家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纽带,文联是文艺工作者之家。近年来,上海市文联积极转变服务理念,推动服务对象从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向社会各界延伸。

  位于延安西路200号的上海文艺会堂,被称为上海市文艺界人士的“家外之家”。2015年底,经过改扩建工程的文艺会堂阔别3年后重新开放,不仅再度成为文艺家们联络感情、激荡灵感的小天地,也成为市民畅享优质艺术资源的“文艺之家”。这里上演过新编剧目,诞生过“网红”展览,举办过大家讲座。2018年初在文艺会堂诞生的春“艺”盎然——上海春节文艺嘉年华活动,力求打通艺术家与市民的通道,联动百余位艺术家参与。今年,这一活动移师崭新的海派艺术馆举行,多项活动预约链接一发布,不少“手快”的市民已抢先报名。

  上海市文联旗下各协会拥有大量专业文艺资源,如何与百姓文化生活需求对接得更为紧密?2015年,各文艺家协会进一步整合资源,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出包括“百姓展厅”、“百姓讲坛”、“百姓舞台”和“深化创作体验基地”等在内的“百姓赏艺”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近几年,“百姓赏艺”惠民品牌内涵外延进一步延伸,“文联艺术家讲坛”“浦江流芳”“曲艺党课”“四季品剧”“电视艺术讲堂”“书法大讲堂”“声乐讲堂”“海上电影论坛”“上海故事汇”“上海译家谈”“上海评协系列文化讲座”“书法名家写婚书”“魔术进高校”等系列活动渐成风气,上海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社区、学校、部队开展巡讲、巡演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身艺术水准和艺术体验的精进和滋养。

  去年6月成立的“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实现了沪苏浙皖四地文艺资源共享,文艺平台共建,文艺合作共赢,不仅助推长三角共同挖掘“江南文化之根”,通过“艺江南”活动品牌,将让市民百姓享受到更丰富精彩的文艺生活。

      树立行业风气,倡导责任担当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转型、队伍重构等新情况的出现,大批“文艺海漂”集聚上海,成为推动海派文化融合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上海文艺界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吸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在此次文代会代表中,体制外和“两新”(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群体代表占了不小比例。

  近年来,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推出一系列吸引“海漂”人才的举措,在全国书法大赛入展名单中,“海漂”书家占有较高比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在2014年和2016年两次举办“漂移海上”海漂艺术家作品展,推出了91位艺术家的353件作品,“漂移海上”有望打造成常规展览活动,通过展览展示、采风写生、培训指导等多种方式,让新文艺群体美术人才获得更好的展示平台;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探索搭建自由艺术家联盟,截至去年,277人通过艺联平台获得上海社会文艺工作者中级专业技术水平认定证书,19人获得艺术系列高级职称,364位优秀演艺人才引进落户。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起点,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归宿,连接这两点一线的创作路径是文艺创作的“大道之行”。德艺双馨,以德为先。有伟大的情怀,才会有伟大的作品。2015年,市文联组织开展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活动,延续上海文艺界对“德艺双馨”的追求传统。去年年底,市文联旗下各协会完成换届,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第一时间公布“主席团自律公约”——“不与会员争名誉,作品不参加由上海市书协主办的各类评奖活动;作品参加上海市书协举办的展览,不集体置顶;个人不举办以赢利为目的的书法作品展销活动;不为低俗书法活动站台;坚持回避制度,公正评审,不搞个人小圈子;倡导并带头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和志愿者行动……”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响和好评。

  树立行业风气、倡导责任担当,上海文艺界有良好传统;“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上海文学艺术工作有更值得期待的明天。文艺惠民、文艺为民,凝聚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文化”品牌的魅力与荣光,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践行下,将更加深入百姓生活,走向国内国际的大舞台。(记者 施晨露)

  原标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今召开,共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团结创造”:上海文艺界传承不变的旋律

 

编辑:刘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