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网”托牢百姓“获得感”

2018-12-27 11:04:02|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民生十新| 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网”托牢百姓“获得感”

  在杂技表演中,演员们在高空上下翻飞,让他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演出的,除了精湛的技艺与过人的勇气外,更离不开牢固的安全网的托底。民生保障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托底“安全网”。2018年,上海持续构建完善城市托底“安全网”,为城市中的每一位成员保驾护航。

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网”托牢百姓“获得感”

新民晚报截图

  精准救助 托底保障不断“升级”

  近日,在奉贤区南桥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70岁的张老伯正为儿子咨询办理补助事宜。张老伯告诉记者,儿子小张30岁,患有精神类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经常需要住院治疗,老夫妇年岁已高,儿子是心病,所以来这里咨询有哪些最新的补助保障政策可以享受。

  工作人员向张老伯提出建议,将小张现在的低保换成重残无业补助,这样每个月的补助可从1070元增至1200元左右,因治疗产生的医保范围内费用可申请医疗补助。而且,根据今年最新调整的上海医疗救助政策,小张住院治疗可享受免收押金的福利。“现在年年有新政策、新福利出台,对我们这样的困难家庭真是雪中送炭。”张老伯表示,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政府的托底政策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撑。

  正如张老伯所言,上海托底保障政策每年都会更新完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效能更高。今年4月1日起,上海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97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70元。

  今年7月1日,上海医疗救助政策再次调整完善,救助对象进一步扩大,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在“住院救助”领域,低保家庭成员、散居孤儿、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报销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个人全年最高救助限额分别由8万元调整为13万元,两类“因病致贫”困难家庭也被纳入救助对象范围;对上海特殊救济对象和低保对象免收住院押金,对低收入困难家庭和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对象的住院押金则减半收取。

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网”托牢百姓“获得感”

图说:众多居民在江宁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事。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养老顾问 特色服务“打组合拳”

  家住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的王老伯今年74岁,有脑梗、心梗史,子女长期在国外工作。老伴因病去世后,他尤为伤感,情绪不稳定,生活自理能力差。记者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看到,王老伯向养老顾问员殷怡讲述了自身情况后,殷怡为他定制了养老方案。

  王老伯不想离开熟悉的环境,不想去养老机构,殷怡推荐他选择居家养老。考虑到老人独居,殷怡为他登记街道“老伙伴计划”,提供探访、陪伴等服务;考虑到老人身体状态差,又为他登记本区自有的“乐助项目”——安装报警系统,预防居家意外风险发生。殷怡告诉记者,养老顾问会根据老人的需求和本区域的特色养老服务资源,为老人定制最适合自身的养老服务。

  今年5月2日起,上海开展社区“养老顾问”试点工作,目前已设立社区“养老顾问”点104处,是上海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社区“养老顾问”推出以来,经过培训的养老顾问员已达234名,累计接待和服务人数达到10011人次,已为沪上市民尤其是广大老年人提供了诸如养老服务资源介绍、老年人福利政策指导、养老服务方案制定、家庭养老支持等多项服务。

  根据市民政局统计,今年5月2日至10月31日,全市104处养老顾问点累计服务事项达9935件,政策咨询最多,占52.5%,定制化服务计划和为老服务资源咨询分别占22%、21%。老人问得最多的政策问题为长护险、养老服务补贴、入住养老机构、日托、助餐或送餐服务等。

新措施:民生保障“安全网”托牢百姓“获得感”

图说: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工作人员用音乐疗法保障老人们身心健康。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全市通办 “拆除围墙”方便市民

  殷行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是杨浦区日接待量最大的服务点,高峰时每天接待的市民超过500人。近日,市民徐小姐来到中心办理个人业务,但她的户籍地已迁到外区。“我从小就在殷行街道长大的,但前几年户口转走了,可是我已经习惯在这里办理业务了,不知道现在搬走了能不能办。”大厅服务组组长万彬回答徐小姐说完全可以,而且办理完后还可把证件邮寄给她,不用再跑一次。

  过去,上海居民办理个人事项时,大多要去户籍地或居住地所在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不能异地办理。今年3月,上海运行社区事务“全市通办”后,市民可在全市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中的任意一家就近申办事务。万彬告诉记者,推行“全市通办”打破了居民办事存在的户籍地或居住地限制,各职能部门在统一的办事指南下,政策、标准一致,不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这边不行那边行”的情况。

  今年3月以来,上海纳入“全市通办”的事项持续扩容。经过细致梳理,上海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涉及的174个事项中,经努力能够实现“全市通办”的事项提升至172项。其中,161个事项今年3月起率先实现“全市通办”。

  自今年7月起,市公安部门管辖的“居住证办理”和“来沪人员信息登记”两大类11个事项也纳入“全市通办”范围。由此,上海居民办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就业促进、计划生育、副食品补贴发放、住房保障、社保卡办理、档案查询等事项,均可就近“选点”办理。

  【数字说话】

  低保标准提至1070元

  今年4月起,上海再度调整提高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上海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970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月1070元。

  长护险惠及18.6万老人

  今年1月,上海试点长护险,目前试点区域已基本覆盖全市街镇,已接受服务的老人约18.6万人。今年1月至10月,长护险基金已支付服务费用为7.06亿元,对符合条件的居家的重度失能老人发放了现金补贴。

  建成1000张失智老人照护床位

  今年初,改建1000张失智老人照护床位首次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认知症照护床位所在区域统一使用“记忆家园”的名称,床位布局采取“小单元”的模式,每单元6-18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