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老师和外国老师8周“如影随形”
13日上午,黄浦区启秀实验学校内,7所上海学校的校长、老师正和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教学人员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为期8周的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伙伴研修项目刚刚结束,而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带来剧烈的思想碰撞,总结和反思,促进双方互相借鉴和提升。
上海自2014年开展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伙伴研修项目以来,共有49所中方学校和8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参与,搭建了不出国门的国际交流平台。中方学校由1名校级领导和2名骨干教师组成一个团队,赴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展伙伴研修,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形成“如影随形”的伙伴关系。
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表示,该项目将进一步推动中方研修团队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之间的中长期合作探索,同时服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上海办好学,达成共建教育国际化学习交流平台的合作双赢。
连续8周浸润式体验、学习
五年来,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每年都会迎来一批上海的老师进行浸润式体验、学习,如今已经共计有9所学校的27名老师在该校进行了浸润式学习。
今年前来的徐汇区梅园中学老师们对这8周丰富多彩的活动记忆犹新,“每周3天浸润式学习、观察、讨论、思考和交流。我们还参加了学校的相关活动、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和一次由学生策划的倡议活动以及学校的家长会,很有收获。”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是服务于在沪工作的外籍人员的学校,他们的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都与各自国家完全相同,与中国的公办学校有着较大的差别。而市教委也充分利用这些不出国门的国际资源,搭建本地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交流学习的桥梁。
在每次连续8周的时间里,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全方位、零距离的接触,学习了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实践、领导风格、国际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等,细致观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的日常领导、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的主要工作,在深刻感受与领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制度、方法、管理、运行等各方面的基础上,结合学习收获和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推进自身学校发展的工作改进。项目也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搭建了一个接触了解上海、了解中国的平台。
一节道德课让上海老师震撼
上海日本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一节“道德课”,给虹口区外国语一小校长王莉韵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这里的思想道德课,往往是老师讲道理,学生听,老师的观点一亮出来,往往学生就会习惯性迎合;但他们的道德课很重视心灵教育,老师不发表任何观点,不支持也不反驳,而是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变化,让他们在讨论中进行自我教育。”王莉韵说。
该校“关注每个孩子”的举措,也让王莉韵很有收获,“我们也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但在具体做法上,这所学校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学习。”比如,国内的学校往往会挑选一些比较出色的学生进行学期末的汇报展示,但在日本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所有学生都会上台,展示自己闪光的一面;不仅如此,学校里没有“班干部”,但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或抽签担任的“志愿者”。此外,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反思,所有人都有任务,每个学生都被鼓励积极参与。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各种活动,都贯穿了“不让任何孩子掉队”的理念,并且让每个孩子充分认识自我,展示自我。
王莉韵表示,尽管由于班级人数不同、课程设计不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做法不能照搬,但这种理念值得在办学时借鉴和参考。
外国老师学到“上海经验”
记者发现,随着近年来上海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先进的国际理念进入了上海的课堂,越来越多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使用,上海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点”,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同上海学校在教学上相互借鉴,在文化上相互交融。
上海市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慧2015年第一次去上海美国学校浸润式学习时,被课堂里各种随手取用的电子教学设备吸引住了。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台iPad充电车,学生充电、取用、软件升级非常方便,“他们的有些课程充分依托IT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随手可得,网络支持力度也很大,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课堂管理驾轻就熟。”
研修归来后没多久,上实很快也配备了iPad充电车。“上海这两年对校园信息化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很大,电子教学设备不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再加上老师们对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钻研,几年前在美国学校课堂上被惊艳到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上海课堂。”
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这一项目负责人洪妍表示,“伙伴研修”让美国学校的老师们也有机会学习到“上海经验”,比如近年来华裔家长增加,该校的老师大多来自北美,上海老师们分享的与华裔家长沟通的经验心得,对这些美国老师的教学开展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