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护中国电影之根延续艺脉,上影演员剧团回迁旧址 暌违15年,上海电影人重归武康路
图片说明:老演员吴云芳(左)与洪兆森在武康路395号重逢。蒋迪雯摄
29日上午,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拿到一张崭新的门卡。这张白底的门卡上,印着一幢别致的四层小白楼,红色字体“出入证”的下方是“牛犇”两个字。这是上影演员剧团“回家”的日子,剧团里所有员工都拿到了印有自己名字的专属门卡。在暌违15年后,上影演员剧团重新回到位于武康路395号的四层小白楼。
梧桐树掩映下的小白楼,承载了无数上海电影人的记忆。1953年9月4日,上影演员剧团成立。从电影《大路》的金焰,到《马路天使》的周璇、赵丹、魏鹤龄,《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白杨、陶金,上海电影人铸就了上影演员剧团光辉的起点。上影演员剧团团址起初在南京西路铜仁路,经过七次搬迁,1982年迁入武康路395号。众多经典电影作品也从小楼里的排练厅走上大银幕,为全国观众带来艺术与美的享受。2003年,上影演员剧团迁至虹桥路广播大厦。这一别,就是15年。
29日上午10时30分,上影演员剧团在小白楼前举行回迁仪式,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和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在武康路395号门口,揭下“上影演员剧团”铭牌上的红布,宣告上影演员剧团回归。
“家”变得更美,不变的是传统
牛犇、向梅、杨在葆、梁波罗……剧团里几乎能来的成员,都早早赶来见证这一重要时刻。98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李季,在女儿的陪同下前来。还没走进大院,老人家就被守候在武康路上的影迷“逮”个正着,请他在册子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李季像个孩子,难掩兴奋之情,说:“今天回家,太开心了。”
昔日那个熟悉的“家”,变得更加美丽。在向梅眼中,这个“家”的整体布局和行走路线还是老样子,但所有的家具和细节都更时尚和美观。早年,家住建国西路附近的牛犇,每次骑15分钟自行车来上班。当年用来停放自行车的西侧车棚,如今改成了玻璃房和艺术家沙龙,方便老艺术家喝咖啡、聊电影。
对牛犇来说,这幢大楼还多了一点和别人不同的记忆。他回忆:“当年,时任上影演员剧团团长的张瑞芳拿到了剧团迁址这幢楼的批文,但在当时,要真正落实下来,还需要走许多流程。因此,我和舒适的夫人凤凰一起,跑了很多部门。”他坦言:“我们怀念这个‘家’,更难忘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贡献。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留下很多优秀作品以及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
活跃在影视一线的青年演员陈龙,也回“家”了。“我2013年才进剧团,当时剧团已经搬离了武康路。但在我十几岁时,这里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圣地。我经常特意路过,就为了看一眼武康路395号,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没想到,真的实现了。”
今年恰逢剧团老团长张瑞芳诞辰100周年,被安置在小院竹林中的张瑞芳半身铜像同日揭幕。上影演员剧团四代演员代表向梅、毛永明、陈龙、王维维,张瑞芳家属代表、编剧何晴,剧团老朋友江平等为铜像揭幕。
期待更多璀璨新星从剧团升起
十年栽树,百年育人。上影集团赠送演员剧团一株红枫树,寓意剧团新人人才辈出,影视创作红红火火。上影集团总裁王健儿和剧团艺术家代表杨在葆、梁波罗、达式常、何麟、崔杰等共同为新树培第一锹土。牛犇、吴贻弓、马伟根、徐春萍、何文权、邵文林、许朋乐、汪天云、程坚军、王小军等共同为新树培土浇水。
今年是上影演员剧团65周岁生日。佟瑞欣表示:“剧团回归武康路395号旧址,这里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根,承载了剧团许多人的故事。不忘初心,守护好上影演员剧团这个中国电影之根,是每一位上影剧团团员的责任和使命。”任仲伦说:“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初创和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星光熠熠,艺脉绵延。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单单是追忆剧团历史,更是期冀未来。期待更多璀璨的新星从剧团升起,将他们的名字也能和众多前辈一样,书写在中国电影的苍穹之上。”
电影《家》《林则徐》《武训传》《春满人间》《李双双》《护士日记》《北国江南》《羊城暗哨》《老兵新传》《年青一代》《南征北战》《难忘的战斗》《红日》《五十一号兵站》《今天我休息》《蓝色档案》《大桥下面》《庐山恋》《日出》《邹碧华》等,是上影演员剧团的艺术家为新中国电影谱写的篇章,院内新铺设的清水砖上为之刻下“上影演员剧团,1953—2018”。这两年,上影演员剧团专门请剧团的秦怡、王丹凤、牛犇、向梅、杨在葆、达式常、梁波罗、陈冲、张瑜、龚雪、赵静、王景春、陈龙、唐嫣等几代艺术家、明星演员留下手印和签名,为中国电影史留下印记。现在,这些手印都镶嵌到挨着武康路的青石板小道上,这里已然成为一条上海电影的艺术长廊,也成为上海电影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