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也成乐器 科技艺术融合让五个黄豆豆可以共舞

2018-10-30 09:04:11|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手机成乐器,5个黄豆豆共舞科技艺术融合创造舞台奇迹

手机也成乐器 科技艺术融合让五个黄豆豆可以共舞

  观众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5个黄豆豆同时出现在《镜·界》的舞台上,虚实交融、真假难辨。借助全息投影技术,舞蹈家黄豆豆拥有4个分身,对应音乐的4个声部,各自起舞。因为虚拟影像制作于两年前,黄豆豆得以与过去的自己同台。

  科技的进步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着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除了《镜·界》,在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还有许多艺术与科技火花四溅的相遇和碰撞。科技拓展着舞台叙事、创造着全新的剧场奇观。在舞台上平地起高楼成为可能,内心世界和幻想世界也可以被投射出来,被观众感知。

  担任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总导演的田沁鑫,在艺术节主旨论坛上鼓励艺术家们善于运用当代科技手段,创造新时代的中国戏剧。“当今世界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创造着奇迹,AR/VR、全息影像、无人机、传感器、3D打印机等,都开始运用到戏剧领域。当今中国戏剧舞台正在迎接新技术,透过新技术找到新手段,完善舞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重视舞台工程化建设,同步于世界戏剧。”

  科技突破舞台表达局限

  为3米高象偶定制数控技术

  11月3日在东方艺术中心首演的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还未上演就吊足观众胃口。5只1:1制作的象偶将亮相舞台,最大的象偶高达3米多,需要3人同时操纵,震撼十足。《最后一头战象》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木偶剧团联合打造,上海木偶剧团木偶舞美设计制作中心主任冯晓伟说,他在剧团工作30多年,是第一次制作如此庞大、科技含量如此高的偶。制作团队耗时一年半研发,反复实验,将传统制偶材料与新型材料结合,才有了外形逼真、重量较轻、易于操作的象偶。制偶师们还与华东理工大学的科研小组合作,为象偶度身定制先进的数控技术,让超出演员操控范围的动作也得以自如展现。“我相信观众会感到非常震撼。”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说,“我们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研制象偶,希望能突破传统木偶的局限性,为木偶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最后一头战象》还和英国59制作公司合作,制作了多媒体,配合实景表演,让舞台呈现更加炫目多彩。英国59制作公司是全球顶尖的多媒体技术团队,参与制作《战马》《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名剧,还操刀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视觉设计。“还未首演,我们已收到不少国际艺术节的邀约和国内演出商的接洽,预计今年底前就将演满30场。”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最后一头战象》制作人马晨骋信心十足。

  科技改变观众互动方式

  手机鸟鸣声在音乐厅响起

  不同于与国外多媒体公司合作,舞蹈家黄豆豆《镜·界》的多媒体设计来自本土——上海音乐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团队。在今年艺术节“青年艺术创想周”,一台名为《东去西来》的演出,让观众体验到数字媒体的魅力。作品中,数字媒体并不是音乐与舞蹈的陪衬,而是进行着真实的互动与融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手段,为艺术跨界融合发展提供方向与例证,让视觉工程师能和舞蹈家、演奏家同台‘表演’。”《东去西来》的策划者、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带头人代晓蓉说。

  科技不仅改变着舞台景观,也改变着舞台艺术与观众互动的方式。11月5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上海民族乐团音乐会《共同家园》,作曲家谭盾的作品《风与鸟的密语》将首次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上演。这部作品的演绎,离不开一个重要工具“手机”。在传统音乐会上,剧场常常要求观众将手机调成静音。但在《风与鸟的密语》中,手机成为乐手们特殊的乐器,他们会在演奏过程中,掏出手机播放录好的鸟鸣声。观众也有可能参与其中,遵循指挥家的示意,依次将演出前下载好的鸟鸣声播放出来,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将音乐厅变成一片森林。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这是一次大胆尝试,艺术一定要拥抱当代生活。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智能手机绑架了,但其实我们可以用艺术引导大家,和手机建立一种美妙而从容的关系。”

  国际前沿探索引领创新

  校园变舞台,App引导看戏近年来,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科技的影子无处不在。在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前沿之作,往往最吸引眼球。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节目交易部高级主管茅玲说:“艺术节跟普通的演出季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满足观众对经典作品期待的同时,广泛发掘和孵化引领性新作。每次技术的革新,都能给舞台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

  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推介过两部作品,美国机器人音乐会《西蒙和TA的朋友们》和加拿大影像互动戏剧《机器人小白和女孩》,都在第二年落地,在上海嘉定互动戏剧节进行了亚洲首演。在《西蒙和TA的朋友们》中,意外失去手臂的电子鼓手杰森和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音乐家西蒙同台飙技、即兴互动,令观众惊奇不已。《机器人小白和女孩》是一部木偶剧,依靠影像互动,木偶们在微型舞台上展开的华丽冒险,在观众眼皮底下被拍摄成了动画大电影。

  2016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植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一部全程使用手机App引导的戏剧《双重》。演出地点是整个上戏校园,看戏之前,观众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专门为这部戏设计的App。根据App引导,观众穿梭在教学楼、宿舍等不同场景,主动探索故事里发生的一切。还有去年演出交易会上推介过的加拿大多媒体沉浸式秀《城市记忆》、AR互动呢戏剧《仙踪元素》以及今年推介的使用到4D Box浮空投影技术的作品《光年纪事》,都吸引了无数眼球。

  近几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知名的新媒体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在论坛和工作坊上分享和探讨最新的创作趋势与案例。表演艺术需要VR吗?如何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探讨带给国内外艺术家新的启发。更重要的是,艺术节还与美国纽约“三腿狗”技术与表演艺术中心、瑞士世界VR论坛等专业研发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享最新信息与案例,为国内新锐艺术家孵化中的艺术科技融合创新类项目寻找合适的合作艺术家、技术支持、硬件设备等资源。

  网络直播创新观演方式

  三场演出近百万人次观演

  90后观众陈黎,今年通过艺术节的网络直播观看了喜欢的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户外音乐会《白马村游记》。“没有抢到票,能通过直播免费看,可以说很幸运了。”为了惠及热爱艺术但没有机会来到现场欣赏的观众们,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加大网络直播力度。艺术节“艺术天空”板块,对三场户外音乐会进行公益直播。除了彩虹室内合唱团,还有里卡多·夏伊执棒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音乐会,和意大利新斯卡拉蒂交响乐团与西西里合唱团音乐会。在腾讯直播平台,三台演出的观演人次累计近百万。

  网络直播,不仅增加了高雅艺术的覆盖人群,也拓展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地域影响力。腾讯直播平台数据显示,观看直播的观众遍及全国,以武汉、杭州、广州居多,年轻观众特别是80后、90后、00后观众占90%以上。这反映出一线乃至新一线城市年轻观众对艺术的渴求。

  上海国际艺术节今年在不同直播平台投放不同的直播内容。艺术节二十周年特别活动“20·40大家·回家”明星云集的红毯,特意放到年轻人聚集的哔哩哔哩。哔哩哔哩公关部负责人表示,他们十分看重艺术节品牌。作为一个年轻人的文化社区,哔哩哔哩的古风舞蹈、民族乐器、国风原创音乐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原创内容逐步成为极富特色的文化品牌。未来,他们希望能和艺术节加强合作,让更多青年了解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能关注及喜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舞台艺术是否应该借助网络直播的手段进行传播,历来争议不断。一方面存在版权问题,另一方面许多艺术家认为,舞台艺术的现场魅力是无法替代的,经过摄影机的拍摄和影像传输的压缩,艺术的质地将有不同程度损失。当然,也有不少人惧怕,有了免费网络直播,观众就不再愿意买票去现场观看。从“艺术天空”三场直播来看,即使有直播可看,每场演出3500张门票还是早早售罄。在夜空下、森林里聆听一场音乐会的现场体验依然不可取代,网络直播只是打开另一扇窗。毕竟,网络直播已经创造出新的观演方式。高雅艺术若想吸引更多观众,就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得更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