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在沪举办

2018-10-29 09:12:19|来源:人民网|编辑:陆琲嘉 |责编:刘征宇
分享到:

《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在沪举办

  人民网上海10月26日电  为了全面回顾和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舞台艺术的丰硕成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打造上海四大文化品牌,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任指导单位,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立足馆藏,于10月25日至11月6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力求从说明书的方寸之间,唤起观众对上海文艺舞台的时代记忆。25日下午,该展览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正式开幕。

  该展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展项目,共展出了来自28家文艺单位的100个获奖优秀作品和8家民营院团的代表作,展品包括166份说明书、66件实物、2组实景舞台、22个剧(节)目视频片段、多个音频片段,涵盖了戏曲、曲艺、话剧、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各艺术种类,从一个侧面总结和展示了上海舞台艺术各门类及其代表人物40年来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戏曲板块,展出了京、昆、越、沪、淮、滑稽、木偶、皮影八个剧种的35部重要获奖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戏曲界从机制体制到内容形式的多次深刻变革和勇敢创新,推出的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在沪举办

  上海京剧院1988年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目《曹操与杨修》,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的两种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及悲剧的根源,主演尚长荣更是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曹操形象,全剧在精湛的表演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常演常新,近期更是被拍摄成3D戏曲电影在上海电影节首映。

  本次展览中特别展出了较早期的1988年12月版《曹操与杨修》在天津演出的说明书,同时展出的还有1989年9月在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时的说明书、1995年、2000年版的说明书,除了尚长荣主演的曹操外,还能看到言兴朋、何澍、关栋天三位艺术家分别塑造的杨修形象。而2017年青春传承版的《曹操与杨修》说明书,更是展现了上海京剧院在对优秀剧目的传承、对青年演员的培养方面所做的“薪火接力”。同时,尚长荣的另外两部经典《廉吏于正龙》《贞观盛事》也呈现在展览中,这三部曲也构成了“尚长荣三部曲”。

  上海的本土剧种沪剧,推出的剧目历来贴近生活,反映当下社会。现代戏如《明月照母心》《今日梦圆》等,生活气息浓郁,形象刻画细腻,唱腔优美动听,是被经常传唱的经典。2012年,上海宝山沪剧团创排的现代戏《挑山女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单身母亲王美英十七年风雨无阻,用挑山的微薄收入把一双儿女抚养成才的故事,展现了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母亲努力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德,呼唤人们对责任、担当、感恩、宽容的思考和感悟。该剧自2012年首演以来已演出百余场,观众达近10万,用无私的母爱感动了无数人,也是对当代人经受苦难磨砺的深刻教益。除了在上海本地演出,巡演脚步还遍及江苏、浙江等。展览还展出了2014年版为庆祝国庆65周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展演的说明书、2013年版参加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的说明书,以及2017年版的说明书。《挑山女人》还被拍摄成沪剧电影,于上海首映,同时还将参加“中美电影节”,期待让世界听到上海的声音。

《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在沪举办

  上海是话剧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话剧在思想和艺术层面不断开拓创新,实现了创作生态和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1978年,青年剧作家宗福先以满腔的热情,创作了以1976年“四五运动”为背景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1978年9月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剧场举行首场演出,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同年10月,《文汇报》连续3天用3个版面全文刊载该剧剧本。11月,受邀赴北京演出,北京观众在寒夜里通宵排队争购戏票,演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一时约有数千万人之多的观众在剧场里、电视机前观看演出。1978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评话剧<于无声处>》,在媒体的主推下,该剧如一声春雷,打破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也拉开了新时期上海乃至全国话剧的创作大幕。本次展览中除了展出1978年10月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首演版的说明书外,还同时展出了1978年上海青年话剧团、1978年上影演员剧团、1978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1978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以及1978年上钢五厂业余话剧队纷纷排演《于无声处》的说明书,还同时展出了197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将此剧翻译成英文演出的说明书。这些说明书再次展现了上海艺术家用作品吹响思想解放的号角,最早把人民的主题和渴望庄严地屹立在舞台上的艺术创举。

  年轻作曲家龚天鹏为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创作完成的大型历史题材交响合唱《启航》,于2017年10月20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该作品讴歌了中华民族从辛亥革命至中共建党这十年间的剧烈跌宕,反映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一名90后的作曲家,26岁的龚天鹏用音乐书写96岁的党,以交响乐与合唱的恢弘气势,成功地谱写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伟大篇章,抒发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家国情怀。

  为了让当代观众的心贴近那个时代的情感,龚天鹏还在作品中“收集”了许多现已逐渐消失在上海弄堂的市井之声:“栀子花、茉莉花”的叫卖声,走街串巷磨剪刀的吆喝声,自行车的叮铃铃,最具震撼力的码头上工人们响亮而又沉重的码头号子。加上这部约65分钟的交响合唱汇聚了指挥汤沐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男高音歌唱家韩蓬、女高音歌唱家许蕾等一批众重量级艺术家,在写歌词时,更选用了许多爱国先烈书写革命情怀的诗文,这些元素的汇总,都让听众对这部不走寻常路的作品充满感动,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作为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启航》用交响的语言精彩讲述了中国故事。本次展览中,除了展出2017年10月首演版的说明书外,还首次展出了《启航》的乐谱手稿,配合音频区域以及视频区域滚动播放着的《启航》作品,让观众可以从展览中全方位地感受作品的雄壮。

  在展陈设计上充分运用了当代艺术的设计理念,整个展览空间被构建为一个行进中的虚拟舞台,配合不同板块以七种颜色分割空间,展厅墙面除了展现各种作品不同版本的说明书外,每一个作品都会有一张说明书的实体;同时,在展柜中展出了上海清末民初的新舞台、丹桂茶园和大观园的老戏单,古今对照,更能感受到舞台说明书的发展历程。展厅入口处的一块民国时期上海伶界联合会残碑,让观众还未踏进展厅之时即感受到上海艺术舞台的展览氛围。

  此外,展厅中还还原了京剧《曹操与杨修》和越剧《红楼梦》的舞台实景,并配以戏曲服饰、道具实物、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用连贯的出入口设计引导和联系,相信当观众走进任意板块时,都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由切换,就如同进入充满意趣的舞台艺术园林中游览。同时展出的还有年代悠远且并不常见的木偶头、精致的皮影系列等,皆为展览增加了更为直观的视觉享受。黑胶唱片墙,霓虹灯制成的杂技姿态图案及空间中的细节,皆凸显了其中的趣味,为历史悠久的建筑赋予了新的活力。

  整个展览虽然以40年来的百部优秀作品说明书为主线,但处处体现了舞台艺术与当代设计理念的碰撞,“以小方寸见大舞台”,让观众在欣赏说明书的同时,还能如身临其境一般地拍照留念,并通过承载历史的艺术档案原件,带领观众品读曾经的舞台经典。相信本展必将成为观众们阅读上海艺术舞台40年成长史的重要线索,再度体验感受海派舞台艺术的辉煌。

《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在沪举办

  开幕当日,众多艺术家、专家学者等到场为展览加油助阵,市委宣传部、文广局领导和艺术爱好者、兄弟单位领导、档案工作人员、协作单位领导等200余人参加, 现场星光璀璨。配合展览宣传,主办方结合展览内容,还将出版《春华秋实——上海舞台艺术40年说明书荟萃》一书,汇编中除了展览展出的说明书外,还增加了剧(节)目文字介绍,图文并茂地再现展览精华。同时还制作了1988年12月版的《曹操与杨修》说明书和1978年10月版的《于无声处》说明书的限量复制版,和图书一同在展览开幕当天作为纪念品向观众免费发放。

  同时,在展览期间,主办方还将分别于10月28日下午2点邀请当代最负盛名的净角艺术家尚长荣老师为观众带来“京剧艺术之美”活动;于11月4日上午10点邀请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老师作名为《与时俱进的海派戏剧》主题讲座,两位艺术家将结合自己的艺术经历,结合展览内容为观众介绍作品,阐释艺术创作经历,并于现场即兴表演,以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播舞台优秀经典剧目,让观众加深印象。

  除了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主会场的展览和系列活动外,主办方还将在主题展览开幕后,分别于2018.10.27-2018.11.19在美琪大戏院、2018.11.9-2018.11.18在交响乐团两个上海地标性剧场举办能够体现剧场特色的《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复刻版巡回展。这两个延伸展览内容主要源于主展览,但又结合剧场的历史发展和演出剧目,更加突出重点,扩大对40年舞台艺术优秀作品宣传。与此同时,主办方还在文化上海云开通《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网上展厅,制作360度数字展厅,充分利用开通互联网+的当代展览模式,在各巡展剧场播放,扩大展览影响。

  除了《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外,本届艺术节举办的《风生水起逐浪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和《艺术史:40*40》也将陆续开展,从各个侧面多元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呈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活力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