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考古队赴斯里兰卡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8-09-30 08:45:23|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考古“走出去”迈出第一步,海上丝绸之路再添新发现——斯里兰卡出土大量北宋晚期外销瓷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制图:冯晓瑜

  经过为期40天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与斯里兰卡首个合作考古项目日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斯里兰卡北方重要港口城市贾夫纳阿莱皮蒂遗址,出土了超过600片来自中国北宋后期的外销瓷瓷片,这些瓷器主要产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广州西村、潮州窑为大宗,并有少量耀州窑残片。

  本次阿莱皮蒂遗址发现大量的外销瓷器,不仅为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及其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翔实的物证,同时对研究当时的贸易航线、转运网络以及中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为连通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上海的海上丝路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继两年前青龙镇遗址考古发现后,今年 8月6日至 9月14日,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成立联合考古队,对贾夫纳地区进行了全面勘察与重点发掘。这是中国与斯里兰卡第一次正式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也是上海迈出对外考古交流的第一步。

  千百年前,中国外销瓷就是斯里兰卡“畅销品”

  海上丝绸之路是唐宋以后,中国和西方建立联系的重要通道。它从中国沿海诸港出发,经过东南亚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构建了一个世界性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网络。由于地处印度洋的中心、东西方海路航线的必经之地,斯里兰卡在古代海上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据文献记载,贾夫纳地区有斯里兰卡最早的港口。1977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卡斯韦尔在贾夫纳阿莱皮蒂发现了大量中国瓷器。经过两次走访和调查,中斯联合考古队最终选定阿莱皮蒂遗址作为重点发掘点。

  考古队领队、上博考古部主任陈杰介绍,阿莱皮蒂遗址共发掘92.4平方米,经过对该遗址出土文物初步整理,发现出土陶瓷器总计约650多片,其中来自中国的瓷片超过600片。经过专家排比后大致确定,这些中国陶瓷的年代在11世纪后半至12世纪初期,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后期,且主要产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及福建地区。目前可辨识的器物以广州西村、潮州窑为大宗,器形有碗、盘、盆、碟、壶等,另有部分青釉罐、盆。此外还发现有九片耀州窑青瓷碗残片,比较少见。

  北宋晚期,随着广州港的兴起,刺激了广东、福建等民窑瓷器的出口。临近广州港的西村、潮州等窑亦藉此发展成重要的外销瓷窑。“可见当时中国的外销瓷,是斯里兰卡的畅销品,”陈杰说,此次发掘成果,再度印证了该遗址在中斯交往史上的重要地位。

  据悉,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将对斯里兰卡考古发现的与中国相关 “海丝史迹”进行全面整理,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40天“沙滩考古”积极推进学术交流

  “丝路考古”是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界的重要工作之一。此次上博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成立联合考古队,不仅是上博在海外的首个合作考古项目,也是上博迈出“丝路考古”的第一步,同时预示着更大规模的海外考古工作即将展开。

  上博派出了一支年轻的精兵劲旅,主要队员由考古部和陶瓷部专业人员组成。为期40天的考古工作除发掘之外,联合考古队还对贾夫纳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共计调查了20余个遗址点,在部分遗址点发现了来自中国的元代枢府瓷、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遗物。

  此外,在工作期间,中斯联合考古队还注重学术交流,上海博物馆研究人员对斯方考古队员进行了全站仪、航空摄影、多视角三维重建等考古技术和方法的培训,并介绍了有关中国陶瓷的知识和基本鉴定方法。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签署了五年的合作备忘录,未来将以考古为中心,将合作拓展到更多博物馆相关工作,包括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等等。

  “斯里兰卡当地的考古工作者,非常渴望和上博工作者进行交流,希望我们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杨志刚说,上博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中斯联合考古项目重要的支撑,上博在考古、文物研究、文物科学分析与保护、展览、教育等都有雄厚的专业基础。此次中斯考古合作双方缔结了深厚的友谊,通过文化交流达到民心相通,为中斯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