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让“悬空老人”下楼路不再坎坷

2018-09-12 10:11:58|来源:解放日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住在没电梯的老小区多层高区,爬楼机成了连接他们与这个社会的“隧道” 让“悬空老人”下楼路不再坎坷

  今年夏日的一天,81岁的王兴产由儿媳妇扶着,颤颤巍巍坐上爬楼机,来到底楼,换上轮椅,踏上每周三次的“血透”之路。

  同一天,69岁的傅景芳,也坐着爬楼机下了楼。她本来要去一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好居委干部帮她把事情代办了,她就和赶来看她的阿弟出去聚了个餐。

  卫云芳比他们早一天下楼。62岁的卫云芳预约了那天上午的爬楼机,1个小时的时间,够她出门去买接下来三四天的菜。

  住在上海不同区域的这群老人,有个共同的称呼,叫作“悬空老人”。他们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小区的多层高区,或因残疾,或因年老,再也爬不动楼梯。在短期内加装电梯难以实现的前提下,爬楼机成了连接他们与这个社会的“隧道”。

  被爬楼机解救的家庭

  7时不到,殷行街道一个多层小区的5楼,爬楼机操作员何师傅已经等在门口。门开了,他搀着王兴产老人坐上了爬楼机,为他系上安全带,一边扶住椅背上的把手,按住开关,沿着楼梯,慢慢地往下走。大约6分钟,爬楼机抵达底楼,老王的儿媳孙小琴在何师傅帮助下,把老王搀上轮椅。

  老王患有尿毒症,已经十几年了。最初他在家做腹透,后来腹膜坏了,改为血透。“他现在就像个婴儿,睡着时比清醒时多。”孙小琴是家里照顾老人的主力,现年59岁的她给老人煮饭、喂药、洗澡擦身,做得井井有条。

  孙小琴记得,第一次去医院做血透,正是8号线开通的第二天。那时没有爬楼机,出门一趟,他们要请邻居、朋友来帮忙,一个人背、几个人扶,走两层,歇一歇。每次上下楼都是一场兴师动众的“大工程”。

  上海电动载人爬楼机租赁服务试点始于2013年。起初,爬楼机是作为助残设施推出的。后来,一些区考虑到区域内大量老人居住在没有电梯的多层公房内,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实事项目推广,缓解部分行动不便老人的上下楼问题。

  孙小琴说,她是2015年通过居委会知道这个项目的,只要2元钱一趟,一上一下4元钱,而且凭残疾证可以领券免费使用。

  晒晒太阳透透气的需求

  如果说王兴产的血透之路属于“刚需”,卫云芳的买菜之路则更像是社交需求。

  与王兴产一样,长白新村街道的卫云芳也住在一个老小区的5楼。卫云芳2013年开始使用爬楼机,因为股骨头坏死,她换过髋关节,膝关节后来也换过。卫云芳独居,借助爬楼机一周下楼两次,主要是去买菜。这个季节,她喜欢买点虾、里脊肉或者鸭翅膀,再买点蔬菜。跟邻居闲聊几句、跟卖家讨价还价,都让她心情愉快。但让卫云芳感到不便的是,有时候想预约的时间会预约不上。

  这也是杨浦区残联近期调研时发现的问题。调研显示,近年来杨浦爬楼机服务受益人次达2.2万余人次,老人出行目的90%为看病、血透、康复、理疗等,走亲访友、活动仅占10%。造成比例悬殊的原因,并非是老人没有社交需求,而是供需不平衡。

  海阳养老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在杨浦承接了6个街道的爬楼机服务。“爬楼机服务一般提前一周预约,目前确实供不应求,一般我们会尽量帮用户协调时间。”海阳公司平台主管徐静说,为了满足需求,最近公司也有增加爬楼机的设想。

  能否像“打车软件”一样方便

  爬楼机救过傅景芳一条命。这话不算太夸张。傅景芳家住长桥街道某小区6楼,去年突然吐血,倒在家里。她爬到电话机前,给儿子、居委干部打了电话。儿子赶回来,要送她去医院,又担心急救车没办法很快赶来,就打电话给了一直联络的爬楼机操作员小周。小周立即赶来了,用爬楼机把她送到楼下,在门口上了出租车,一路赶到华东医院。傅景芳被抢救了回来,医生说幸好送医及时。

  傅景芳也是爬楼机的“常客”。傅景芳每周大概下楼2至3次,主要是去医院看病配药、买菜、和亲戚朋友吃饭。有时候碰到同事、同学,看人家生活不便当,她还会主动跟人介绍爬楼机。“当然,最方便的肯定是加装电梯。”傅景芳说,小区里也有这样的呼声,但这事太复杂,必须要有人牵头,协调方方面面。孙小琴也提到了装电梯,又觉得电梯的梦想有点遥远。

  无论服务提供方,还是服务购买方,都在想办法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除了区级政府的统筹购买服务,一些基层街道也在想办法为老人们解决困难。去年,殷行街道通过购买服务,增加一台设备及一名服务人手,专门为本街道居民提供服务。杨浦区残联也准备在需求人数集中的小区设置服务点,配备服务人员。

  “也要让老人共享更高品质的生活。”有的老人家属设想,预约爬楼机,能否像“打车软件”一样方便?能否让老人来一场“想走就走”的出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