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对接现代设计 这些“跨界”展品既好看又好用

2018-07-20 08:55:19|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万花筒般的竹灯,集缂丝、罗于一身的小礼服,玲琅满目的配饰......7月19日起在上海大世界开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312件展品展示了新一代传承人对传统的坚守和富于创造力的阐释,显示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鲜活生命力。

  6月5日至7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为了延续研培计划成果展示效应,展览结束北京展示任务后“荣归故里”,在上海大世界继续展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本次展览以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培计划高校为对象,集中展现2015年以来上海市研培计划的实施历程、教学经验和取得成果,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展览将延续至8月14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桃花源’缂丝服饰是请‘90后’缂丝传承人与旗袍、鞋子设计师一起合作做的。一中一西,一个是中式的旗袍,一个是西式的礼服,还有双鞋子。现在这个系列还开发了文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说。此次上海大学参展作品有“竹灯”系列、“梅兰竹菊”女士手包、“竹林间”青神竹编首饰、“荷”与“渔家乐”梁平竹帘艺术蓝牙音箱、“自然本色”道明主编保温杯等,这些都是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共同打磨的作品。章莉莉表示,中国的非遗有它美的地方,非遗要跟当代生活对接,需要与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合作,来保护这个美。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配饰类有不同的技艺,像这个是蜀绣与牛皮相结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非遗研培项目负责人闵杰介绍其中一件展品。值得注意的是,该展品从造型设计到技艺都是由非遗传承人独自完成。闵杰告诉记者,经过研培班的培训,传承人的美术修养、造型设计等都得到提升,也会运用现代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在市场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

  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该项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3年来,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

  上海市是首批参加研培计划的省市。截至2017年底,上海共有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8所院校入选研培计划,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截至目前,累计承接研培任务44期,培训学员千余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项目涵盖竹艺、版画、建筑彩绘、竹刻、锡雕、玉石雕刻、金属锻制、掐丝唐卡、藏香制作、木雕、青瓷烧制、织绣创新、皮影戏、木偶戏等各门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