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国32名青年汉学家来沪进修学习

2018-07-10 13:32:46|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27国32名青年汉学家来沪进修 以己所学,讲好中国故事

  7月9日,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 (上海)七月班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了开班仪式。本届研修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来自27个国家共32名青年汉学家参加学习。

  “中国发烧友”架起文化沟通桥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此次来沪进修的学员中,不少是中国及中国文化的 “发烧友”。在开班仪式上,来自土耳其、俄罗斯、埃及和美国的4位青年汉学家讲述了他们的中国故事。

  研修班学员、土耳其穆罕默德阿基夫艾索大学助理研究员艾国强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介绍了自己最近几年来推动土耳其普通民众接触中国文化的种种努力。这名因儿时读到中国的神话故事而与汉语结缘的青年学者,本科时就获得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一等奖。2016年,他参与发起了面向土耳其高中生的“我想象的中国”绘画比赛,去年还组织比赛优胜者组成“中土友好希望之星”访问团来华。他说:“这段经历让不少土耳其孩子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知,他们很憧憬来华求学。”今年9月,艾国强将再度前往南开大学进修。

  “不久前,我翻译的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出版,并获得了第三届埃及《文学消息报》最高翻译奖。”研修班学员、埃及中国事务研究员和文学翻译家米拉·艾哈迈德用中文向大家宣布了这一喜讯。在她看来,要深入地了解一个国家,必须去读它的文学。大二时,她便将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译成阿拉伯语。毕业后成为专业文学翻译者的她,已翻译了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并发表在阿拉伯语杂志和报纸上。她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也将于近期出版。目前,她正在翻译王蒙的《这边风景》。她希望通过此次来沪进修学习,更深入地了解催生中国文学的经济、文化等背景,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更多阿拉伯语系国家的人们知道今天的中国。

  此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教授艾立和讲述了自己受母亲影响改变专业、投身中国研究的故事。如今,他和妻子、弟弟都学习汉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研究生胡瑞雪回忆了与华裔朋友的交往,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的她,希望通过研究中国,为改善中美关系作出努力。

  从上海看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

  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商飞集团、徐汇区人民法院、崇明岛……翻开研修班日程表,只见以“上海工业及经济文化”“上海法治及社会发展”“上海生态文明发展”“上海科技发展”为主题的参观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表示,上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他希望学员们能通过上海了解研究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并欢迎各位在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再度来沪。

  据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介绍,2014年创办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目前已成功举办12期,培养了来自95个国家的360位青年汉学家。今年,研修计划首次开设春季、夏季、秋季班,先后于重庆、广州、北京、上海、杭州、西安6个城市举办 7个班,年度研修人数将超 200人。“其中两个班在上海。”朱琦说,“上海一直是最受学员欢迎的研修班之一。”在仪式上,他对学员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潜心学习,以研修推动学术提升;二是用心体验,以实践推动研究创新;三是积极交流,用汉学缔结真挚友谊。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介绍,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已在上海成功举办两年,本次研修班将于 7月28日结束,除实地考察外,还安排了5场高端学术讲座,学员们将与来自上海多家知名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开展为期3周的专题交流和研讨。

分享到: